六、童趣綻放
5. 讓文字長出繁茂的枝葉
和成年人不同,小學生寫日記的主要目的是記錄素材和練筆。從這個角度講,寫日記時應盡量把內容寫得具體。
比如我班的張偉和張在娥寫日記,便總是干巴巴地沒有血肉。即使是他們親身經歷的事情,也是三言兩語概括幾句了事。一次,張偉寫了一篇名為《捕蟬》的日記,便這樣簡單描述道:
捕蟬8月14日晴
中午,天氣很熱。我吃過午飯,到村前的小楊樹林里去捕蟬。天上沒有風,很熱很熱。我開始了捕蟬,捕了半個鐘頭,就捕了二十來個。我看看天,快到上課時間了,就不捕了。回家放下蟬,往學校跑去。
日記寫得還算通順。時間、地點、人物、干什么都寫到了。但應該作為重點寫的“捕蟬”過程卻用“我開始了捕蟬,捕了半個多鐘頭,就捕了二十來個”一句帶過,沒寫具體。
我找到張偉,啟發他說:“你這篇日記寫了什么事?”
張偉說:“捕蟬啊。”
“對啊,重點應該寫捕蟬的經過。你想想,當時是怎么捕的?是用牛尾絲,還是蟬網子?”
張偉說:“我用鐵絲彎了個鐵絲圈兒。圈兒上縫了個塑料袋,把它插在秫秸的一頭,看到哪里有蟬,就把袋子猛一扣上,就扣住了。”
“你扣塑料袋時它不飛嗎?”
“開始時動作要慢一點、輕一點,別驚動它。瞄準它以后,就猛地一扣。”
“真好!可你這些怎么不寫上?題目是《捕蟬》,應該重點寫這個才對,回去重新寫一篇怎么樣?”
張偉高興地走了。下午上課他把重寫的日記又拿給我看,這次是這么寫的:
捕蟬8月14日晴
中午,天氣很熱。我吃過午飯,到村前邊的小樹林去捕蟬。天上沒有一絲風,蟬兒嘶啞著嗓子,拼命地喊著。樹林里靜靜的,只有我一個人。
我舉著捕蟬袋,看準一棵小楊樹上的一只蟬兒,悄悄地走過去,它毫無覺察,還在那里高聲唱著。我先把塑料袋兒慢慢往它身邊靠,越靠越近了,我屏住呼吸,猛一扣,它覺出有危險,也晚了,撲棱著翅膀想飛,一下子飛進了我的蟬袋里了。它在袋里吱吱叫、亂撲棱,可怎么也飛不出來。我連忙抽回桿子,把蟬逮住,把它的雙翅一撕,扔進罐頭瓶里,這回讓它飛它也飛不了了。
就這樣,我一會兒捉了二十多個。我看看天,快到上課時間了,就不捕了。回家放下蟬,往學校跑去。
這篇日記比原先的那一篇強多了。細致、生動,特別是捕蟬的過程,寫得逼真具體。我在班上朗讀了他重寫的《捕蟬》,引導大家今后寫日記時一定要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寫得細致具體。下午第二堂課是“探索大自然”活動課程,我和大家來到河邊捉魚,讓大家細心觀察,把捉魚的部分寫具體。多數同學達到了寫作要求。張偉同學是這么寫的:
捉魚8月15日晴
下午第二節課時間,張老師領我們到村東的槐花溪里捉小魚。老師找來了一只小鐵桶,拿塊塑料布蒙住,王艷拿來了一根橡皮筋把塑料布系住,老師又拿剪子在塑料布上剪了個小窗口,拿上幾塊羊骨頭出發了。
我們來到小溪邊,找了個水清、水深、魚多的地方停下,老師叫我們在幾塊大臥牛石上站住別動,看他怎么捉魚。他把小桶放進水里,桶里咕嚕咕嚕地冒泡。一會兒水滿了,不冒泡了,老師就把羊骨頭放進水桶里。立刻有些油花從桶里漂出來,陽光一照,顯出各種好看的顏色。不一會兒工夫,四面八方的小魚游來了,一條一條地聚在小桶的塑料窗口上,就是不往里鉆。我們急得要放石頭趕魚,老師擺擺手讓我們耐心,說小魚們試探試探有沒有危險。他的話音剛落,一條小魚鉆進去了。我們高興地一拍手,哪知,它又鉆出來了,大家直埋怨我。正說呢,那條小魚又鉆進去了,又一條小魚鉆進去了……5條,10條,我們眼皮不眨地數著,進去100條了。老師說:“提桶。”劉峰和劉偉國連忙跑過去提出小桶,倒出水來,哈,一條條小魚全在桶里蹦跳著,實在是熱鬧啊!大家熱烈歡呼起來。
你們看,短短的一個捉魚過程,他竟寫了四百多字,寫得很細致很具體,讀后有身臨其境之感。
一天,張在娥寫了一篇日記《鬧房》。山里青年結婚,弟弟妹妹和村里的同輩、晚輩的人都可以去“鬧房”,這是件很有趣的事,張在娥是這么寫的:
鬧房8月19日晴
今天,鄰居家王二哥結婚。晚飯后,我們去鬧房,新房里人很多,擠了滿滿一屋子。新娘子二嫂害羞,不愛說話。二哥分煙、分糖、分餅干、分燒餅、分栗子、分棗,大家都去搶,嘻嘻哈哈很熱鬧。我們一直鬧騰到雞叫二遍才回家。
我把這篇日記讀給同學們聽了,說:“張在娥寫的這篇日記選材很好。這是寫場面的,鬧房的場面人很多、嘴也雜,說什么的都有。寫場面的日記一定要抓住幾個主要人物、幾件主要事情仔細觀察描寫,才不至于寫得雜亂無章,或者三言兩語沒什么好寫。像張在娥這樣光一句‘人很多,擠了滿滿一屋子’不行,新郎分煙分其他東西,怎么分的?鬧房的人說了些什么?這些都應該仔細觀察,認真聽,具體寫,才行。”
正巧幾天后,村里又有一對青年結婚。下午放學時,我聯系到上次張在娥的日記《鬧房》,便布置了“仔細觀察鬧房場面寫日記”的任務,并說晚上鬧房我也去,咱們看看誰觀察得仔細,寫得生動。
晚上,班里的學生都去“鬧”了,我也去了。
第二天下午,我收來了《鬧房》的日記。我們再看看張在娥同學寫的第二篇《鬧房》日記吧——
鬧房8月28日晴
今天,村里的王關法娶媳婦,我早早吃了晚飯去鬧房。
新房里真熱鬧啊,大閨女小媳婦站了一屋。年紀大一點的都站在家具跟下評論樣式好壞,年紀輕的就看墻上貼的山水畫,說這是哪兒那是哪兒。
正在這時,一幫子大哥哥來了,走在最前頭的是俺張老師。同學們一看到張老師來,嚇得都不敢說話了。張老師說:“怎么了?又不是上課,鬧房鬧房就要‘鬧’嘛,該說的說,該笑的笑。”擁他來的那幾個哥哥都哈哈大笑起來。
王關法從里屋出來,拿出一包煙,讓大家隨便坐下,每人給一支,他們就都點上。老師嗆得直咳嗽,我們都捂著嘴笑起來,我們知道張老師從來不吸煙。
張在峰喊起來:“新媳婦呢?給我點煙。”新娘子害羞,就是不出來。王關鍵說:“不出來,咱們就進去。”他們都站起來,一齊拍手一齊喊:“媳婦媳婦好心眼兒,打開柜子拿煙卷兒,煙卷兩盒,燒餅一摞,多了不要,少了不拿。”一邊齊喊著,一邊掀開門簾進了新房。新娘子臉紅紅的,王關法向她介紹:這是大弟,這是四弟……介紹一個,新娘就喊一聲。王關法又介紹張老師:“這是張老師,我的好朋友。”新娘子就喊聲:“張老師。”并說:“關法常說起你的。我也在報上看到你的文章,寫得真好。”說著,就拿出栗子、棗、燒餅、煙卷分給大家,小孩子也每人一份。大家邊吃邊談笑。張在峰提議應該唱支歌,要齊唱的,大家都說好。張在峰就起頭唱《瀟灑走一回》。頭幾句大家都會唱,唱得也有勁兒。越往下會的人越少,最后沒有動靜了。張老師說,找個大家會唱的,就起來唱“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這歌大家都會唱,唱得齊刷有勁有感情。一晃半夜多了,大家要走了。張在峰喊:“關升,你的任務呢?”話音剛落,王關升敲打著新尿盆進來了,一邊敲一邊說:“老王拿尿盆,過年抱個侄兒,一年生兩個,十年生一群兒。”大家都喊:“拿賞,拿賞。”新娘子就遞給他一摞燒餅兩包煙。王關升一接過來,眾人一哄而上給他搶光了。張在峰笑得喘不上氣來:“關升啊關升,你這叫什么詞兒,一年生兩個,你讓她生豆芽啊。”眾人哄笑著走了。
俺走到門口,王關升、張在峰、王洪明又拉我們幾個悄悄回到院子窗戶下。只聽見新房里新郎說:“這幾天你忙的不輕吧。”新娘說:“還行,你瘦多了。”新郎說:“操心累的,咱睡吧。”“嗯。”
我們憋不住笑起來。新娘說:“有聽墻根的呀!”我們哈哈大笑著跑遠了……
日記寫了八百多字,比原先的那一篇具體生動多了。我在班上表揚了張在娥的寫作進步,并把日記刊登在校刊《山芽》上。我還將這篇日記推薦到報刊上。過了些日子,收到了編輯的來信:“《鬧房》寫得好!場面大,人物多,小作者觀察有條理,寫得實實在在,鄉土氣息很濃。小學生寫日記遇到寫場面的題材容易寫亂,《鬧房》不然,詳略得體,感染力強。如果照此進行寫日記練筆,相信寫作水平會提高得很快。”
后來,我還引導大家編出了寫場面的順口溜:“場面描寫好,人物是關鍵,找準主要人,還要抓主線。觀察要細致,具體并不難。”
七、孩子與家鄉
1. 我愛家鄉沂蒙山
我在學生中開展了“知我沂蒙、愛我家鄉”的活動。把孩子們從單一的“學校——路上——家庭”狹窄的空間中引導出來,把他們引入到美麗的大自然中去,引入到社會生活中去,去觀察思考,讓他們人人當小記者,個個做調查員,讀書看報查資料,到社會上去訪問老干部、老黨員,了解家鄉在祖國所處的位置,了解家鄉的風土人情、優良傳統、故事傳說。
這個主題班會,成了我校的固定傳統活動,讓孩子們隨時隨地去調查了解。孩子們的認識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寫出了一些水平較高的調查報告。
李健:通過看資料書,我了解到了家鄉所處的位置。原來只是從大人口中聽說我們的家鄉是沂蒙山,以為沂蒙山是一座山呢,現在搞清了蒙山和沂山相連,形成沂蒙山區,它西連兗州,南靠徐淮,攬括抱犢崮山區,東臨黃海,延伸到日照濱海地區,北接泰岱,涵蓋沂山北麓的臨朐和沂源。沂蒙山區以多崮著稱,如果說綿延起伏的八百里沂蒙是一幅壯麗的畫卷,那么兀立其中的沂蒙七十二崮就是這幅畫卷中最亮麗的風景。
王營:從調查中我了解到,當年陳毅爺爺轉戰沂蒙時,曾對沂蒙七十二崮大加贊美。那是1947年5月,在舉世聞名的孟良崮戰役打響前夕,我華東野戰軍為捕捉新的戰機,為了不讓敵人判明我軍動向,各部都停用無線電聯系,偃旗息鼓兼程進山。轉戰沂蒙的陳老總一路欣賞著這里的叢崮險隘,詩興大發,寫下了“臨沂蒙陰新泰,路轉峰回石怪。一片好風光,七十二崮堪愛……”的詩。詩由崮而發,崮因詩而揚名。沂蒙七十二崮從此更以獨有的瑰麗和奇幻,名揚四海,令人神往。
王靜:為什么這里的山叫“崮”呢?帶著這個問題我采訪了很多人。
關美:我們小組專門就沂蒙崮的名字進行了考究。
以歷史人物命名的有著名的孟良崮、呂母崮、紀王崮、吳王崮、晏嬰崮、和尚崮、貨郎崮等,這些崮曾經留下了歷史名人的足跡。
有的是以崮上的特征物命名的,如松崮頂是因為崮頂上面有松樹而得名;嵐崮是因常有霧氣籠罩而得名;柴崮是因為崮上柴草多而得名;水塘崮是因山頂凹陷、雨季積水而得名;瀑崮則是因山勢陡峭,每逢雨季水自崮上飛流直下形成瀑布而得名。
有的是因為曾經有人在上邊居住過而取名,如姜家崮、趙家崮、范家崮、朱家崮、徐家崮、嚴家崮、孫家崮子、劉家大崮等。而東漢崮,則相傳東漢時期曾經有人居住在上面。
李見新:我們組調查的題目是家鄉發生的革命戰爭故事。
王有強:我們組調查的題目是家鄉現狀。
沂蒙崮雖美,由于歷史的自然的等諸多原因,沂蒙山區曾一度以“四塞之崮,土貨不出,舟車不入”而著稱,長期戴著貧困落后的帽子。改革開放以來,經過沂蒙人民的妙手裝扮,沂蒙七十二崮變得越來越美麗多姿。
王關蘭:沂蒙崮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渾然一體,博大精深。目前,孟良崮風景區、抱犢崮風景區及沂山扁崮、歪頭崮、獅子崮風景區等已成規模,游人如織;紀王崮、呂母崮、屋樓崮等新興的旅游資源也正在開發之中。沂蒙崮下的旅游資源也十分豐富,沂南漢墓、孔明文化旅游區;平邑梨花;費縣石林、許家崖水庫,蒙陰云蒙湖、蒙山旅游區;臨沂王羲之故里旅游區;沂水跋山水庫、雪山、靈泉寺、四門洞、佛祖洞、留虎峪洞、山東地下大峽谷等旅游景點,沂蒙崮正以獨特的瑰麗和奇幻吸引著中外游客的到來。
還有的學生在調查過程中這樣發表感慨:“我一定要努力學習,長大后成為祖國的棟梁,讓這塊英雄的土地更加美麗。”也有的學生寫下這樣的誓言:“我們要努力掌握建設祖國的本領,長大后把這塊土地建設成中華民族的驕傲,讓后人從家鄉的英雄譜里找到我的名字。”……
我們常常教育孩子熱愛自己的祖國,由于他們年齡還小,“祖國”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什么是祖國?孩子們還不懂其內涵,我們教育孩子熱愛自己的家鄉,這實際就是進行了最具體的愛國主義教育。
可以斷言:一個連家鄉也不愛的人,愛祖國也不是真的。要愛自己的家鄉,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家鄉。“知我沂蒙、愛我家鄉”的活動,使得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教育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本文選自《憑什么成就卓越》,已由四川辭書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