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起跑線
人生不是短跑。
即便起跑跑得很快,但可能是一個趔趄
“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是不少父母的“至理名言”。
在浙江省教育廳巡視員、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張緒培看來,“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有兩種表現,一是過度學習,一是超前學習。
他說,“人生是長跑,不是短跑。即便起跑跑得很快,但你跨出的一步可能就是個趔趄。”
從入校起,孩子們就感到學習是件可怕、痛苦的事。每每高考過后,就是他們的“幸福時刻”,撕書、拋書,那些鏡頭印在人們心中的不知是悲楚還是無奈。
“也許,我們壓根都不想給他一個幸福的童年,這可能是一個基礎性的問題。”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感嘆,很多家長、老師、長輩都是這么教育孩子的:“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其實,一些常識性的東西現在卻被攪亂了。我們把孩子囚禁了,在學校里,他不能自由地跑跳;在家里,他不能隨意地玩耍。大人們恨不得把他們的時間都填得滿滿的。無疑,這是一種剝奪——剝奪幸福、愉悅、成長的感覺。
那他還是孩子嗎?將來一定能幸福嗎?“成人對兒童的自身關注不夠,童年的秘密遠沒有發現。”朱永新認為,童年的經歷在人生到底有什么樣的影響,兒童意味著什么,我們還不清楚。
會不會有這樣的念頭:老師已不再是老師,而成為訓練師。在題海戰術里,孩子們都跟著題走,甚至形成條件反射——看到題目就會做,一做就對。
“沒有一個知識結構、方法論,反倒把高層次思維轉向低層次訓練。最終來講,這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張緒培說,“長此以往,沒成才,就夭折了。”
2. 競爭
教育,讓人成為人。
各國對教育理念更強調的是溝通、合作
“不鼓勵競爭,沒有班干部,不設三好生,甚至體育運動會都不評名次。任何形式的競爭都不提倡,超出我的想象。”一次對話讓北京理工大學文學院教授楊東平對日本的教育吃驚不小。
國內教育,單一個“小升初”早把人折磨得夠嗆。有人形容這也不過就是人生競爭的一次試水,“慘烈”還在后邊。
這可是從小就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要么在點招大軍里成為牛孩,脫穎而出;要么在眾多學生中,首先要成為那30%里的“三好學生”;之后,你還得有各種各樣的評價,再達到“推優標準”;最后,你才獲取一個“推優”名額。最終的結果,你可能推上,也可能輪空。決定命運的是計算機。
“95分與90分差別很大嗎?我們為何要分得那么清清楚楚,讓學生們在壓力下不斷競爭?”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顧明遠不解。
你上去了,我就下來。使壞,扭曲,真善美變成反面,教育卻導致反教育。
誰更接近真理?“教育,讓人成為人,成為真正的人。”楊東平說,各國對教育理念都是強調溝通、合作、團隊,需要的絕對不是競爭的東西。老教育家呂型偉有一句話有道理:發展是硬道理,但是也要講道理。
“其實,我們應當反思、檢討中國教育哲學,我們的教育哲學究竟是什么?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部長周作宇認為,改來改去,要改的是兩樣:一是秩序,一是慣性。我們要清楚調整背后支撐的東西是什么?慣性就是最后要觸及的。
“我們太急躁了,真的忘記了,教育在于發現、引導,是等待。”李希貴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