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山東、遼寧、廣東等省不再公布高考狀元信息,停止向高校提供高分考生詳細排名。而北大清華等名校招生組都急于掌握高分生情況,北大已赴各地聯系情況,而清華呼吁高分生與其聯系。
不可否認,無論中外歐美,分數都是一種衡量人才的普適手段,爭搶狀元郎也是高校本性使然。然而在既有教育模式的缺陷之下,考生分數恐怕要大打折扣,這注定高校不能唯“分數”為準。退一步講,在高分優先錄取的競爭規則下,高校對狀元郎的媚態已然讓人汗顏。
說來也怪,拉攏高分生本就是高校追逐,但逐到這種狼狽還真是少見。盡管清華、北大一貫放低這種高分姿態,但其錄取模式還是備受詬病。無論如何,狀元之爭幾乎成為清華北大的家內事;而每當高校拿錢鐘書、蔣方舟的例子來佐證其胸襟時,它們也注定是捉襟見肘。其實,狀元們完全可以選擇其他高校,但清華、北大每年制造的“搶狀元”幻象,讓這些高分生們往往精神麻痹。
關鍵是,它們是如何制造這些幻象的?從很大程度上,高校的功夫都用在了裝點門面上。門面要好看,首先要有狀元郎撐著。每年花在爭搶高分生、吸收人才的精力上,清華、北大都會在所不惜——但這樣的后果,就是人家會說自己將多少庸才變為人才;而清華、北大只會說囊括了多少狀元,而不言“巨擘、大師”。高校們依靠爭搶狀元造成實力很強的幻象,恐怕誤導麻痹的不止是考生。
高校拼搶狀元,實際上就是對狀元的變相炒作,也可見整個教育環境下的功利和狹隘。而一所高校的能耐,不是看它引進多少狀元,而是把多少狀元們變成了學界大腕、精英領袖等。所以,依我之見,清華、北大還是消停點為好。專心下來把學術搞好,多培育幾個人才,人家就高看你一眼,到時候狀元報考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要是把狀元們都擄過來,卻大多變成“方仲永”,遲早要砸自己的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