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是從生活中得來的,雖然書也是求知的一種工具,但生活中隨處是工具,到處都是教育。
現行華師大版初中數學教材,對一些數學概念、數學定理的引入已經發生改變。如七年級數學《認識不等式》一課中,教材按提出問題、探索問題、概括知識、例題分析、練習與習題五個環節來設計教學,應該講教材本身就是一個優化設計,是一個貼近生活的數學問題。
教學片斷:世紀公園的票價是每人5元;一次購買滿30張,每張票可少收1元?,F在去世紀公園的人數少于30人,請同學們幫我解決至少要有多少人去世紀公園,買30張票才合算?
教師用投影的方式展示問題。展示內容如下(畫線部分為學生填寫部分):
我們一起來分析上面提出的問題。
一次買30張票需要4×30=120元。而120元在不享受優惠購票條件下,實際可購票120÷5=24張。
按表1的各要求填表。
反思一:以讓學生幫助解決實際問題的形式提出,為學生提供了一個“不等式”的實體模型,學生借助“票價”這一具有實際意義的“不等式”,初步感知不等式的特點,體會求解不等式的基本思路。通過解決實際問題,為下面“正式”學習不等式提供了現實素材,積累了直接經驗,并達到教材的學習目標。
反思二:通過引導學生抽象出一組不等式,有利于學生借助生活經驗加深理解不等式的意義,形成概念鞏固;再通過進一步用投影片表示,幫助學生理解,使表象更加清晰。在此,通過引導學生對具體問題作進一步研究并根據研究結果書寫板書,讓學生親身經歷一個從具體到抽象的數學化的過程。通過這一過程,不僅能幫助學生借助生活經驗理解數學知識,同時也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體會到數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點。
體會:在教學中,將數學“退回生活”,從學生的現實生活世界中尋找一些能夠自動地反映不等式的實際問題,不僅能讓學生清楚地體會到數學的內部聯系,而且能真切地體會到數學與外部生活世界的聯系,體會到數學的特點和價值,體會到數學化的真正含義,從而幫助他們獲得對數學的正確認識。這樣,就真正做到數學課堂的生活化,實際生活的數學化。
?。ㄍ伎h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