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科技的發展,以計算機和網絡通訊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在教學中得到廣泛運用,培養學生的信息素質,提高學生處理和運用信息的能力,成為教育的重要內容和任務。特別是我們語文教師在信息化的學習環境中,要提高教學效率,優化語文學科改革,培養學生的整體素質和全面能力,就必須將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新課程改革相整合。我認為,只要教師能夠充分而合理地利用信息技術,一定會使語文課堂教學煥發出它特有的光彩。
關鍵詞:信息技術;煥發;語文光彩
一、巧用信息技術,撥動情感琴弦
有些語文教材中一些文章所描繪的情感,是遠離學生生活的。學生沒有親身經歷,不易直接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進行新課的學習時,在導入中,枯燥的講解,或者是煽情的演說,都無法使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也不能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那么,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與教材內容相應的情境,能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并使他們產生學習的動機。
教師在教學《偉大的悲劇》一課時,出示多媒體課件,同學們結合課件和書本概括出了全文的主要內容:時間:1912年;地點:南極點探險返回途中;人物:斯科特、埃文斯、奧茨、威爾遜、鮑爾斯;事件:講述了1912年英國探險家斯科特一行5人,在探索南極的歸途中不幸遇難的過程。接下來教師提問:文題為《偉大的悲劇》,既然是“悲劇”,又為何“偉大”?這是否矛盾呢?學生開始回答,大部分都答對了。這不矛盾。斯科特之行雖然是一出悲劇,但他們頑強走向困難并戰勝困難的意志和勇氣、為集體甘愿犧牲個人的精神、接受失敗的科學精神、忍受失敗的屈辱甘為勝利者作證的胸懷、熱愛祖國親人的人生態度、為集體榮譽而甘于獻身的探索精神的意義,是遠遠大于“失敗”這一結局的,而且是“悲劇”之外的“偉大”體現。這也是作者不給勝利者阿蒙森作傳,卻充滿激情地為失敗者書寫這悲壯一幕的原因。斯科特等人在悲劇中表現出來的偉大是人類精神的驕傲,會給后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啟迪。
這些內容,如果不結合課件中的一些資料,如果不渲染特定的課堂氛圍,學生是不容易進入課文意境中去的。教師運用了課件之后,他們在課的開始就受到情境的感染,撥動了相應的情感琴弦,思想深處與作者產生了共鳴,他們的真情實感在濃烈的課堂氛圍中流露出來。可見,巧妙運用電教媒體創設相應的情境,使學生更容易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調,為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巧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語文教材所選的大都是古今中外的優秀作品,這些作品不僅表現美、謳歌美,而且作品本身體現了作者的審美趣味。通過利用信息技術,能夠使學生猶如身臨其境,與作者產生強烈的感情共鳴,獲得持久的內驅力。同時由于信息技術能將真善美和假惡丑進行鮮明的視聽比較,從而培養了學生鑒賞美的能力。
如在教學《水調歌頭》時,教師出示課件,介紹作者、背景、詩朗誦等內容,然后分析其中很經典的句子:“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接下來師生共同總結——本詞通篇詠月,月是詞的中心形象,卻處處契合人事。在月的陰晴圓缺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本詞意境虛虛實實:文字在幻想與現實中穿梭,思緒在天上與人間中徘徊。孤獨的作者終于求得出路:離合的悲歡,政途的苦悶,只可借自寬自慰來消解,只能曠達的一笑而過。如果不借用信息技術,是達不到這樣的效果的。
三、巧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網絡使全世界的教育資源連成了一個信息的海洋,真正實現了過去所說的:“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信息技術徹底改變了傳統教學信息的表現形式,學生從中可以獲取文字、圖像、動畫、聲音、視頻,甚至是智能交互的各種形式的信息,這些信息能全方位地刺激學生,有利于培養學生學會利用多樣化的學習路徑,學會從多角度、多層次思考問題,訓練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鍛煉創新思維。例如在教學一些哲理性很強的文章時,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利用多媒體播放與課文相關的畫面、音樂,能將學生迅速帶入課文所創設的情境中。學生融入情景,就能更好地讀書品味。可見,在這種多元化、多端性的信息交換、交互、交錯的過程中,學生不僅煥發了自主學習的熱情,而且提高了自我學習的能力。
四、巧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現代信息技術能夠讓學生在有限的時空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實現“聞、見”的良好結合;有利于學生認知,有利于發揮每個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使每個學生都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例如教學《木蘭詩》時,為了讓學生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境和有感情的朗讀,我用了視頻朗讀資料和相關的課件,讓學生先聽、體驗,然后再進行朗讀,接下來說說自己的理解,最后再提供相關的內容,很好地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五、巧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利用信息技術,學生在課堂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如在教《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一課時,教師引導學生探究:你還知道哪些相關的資料?于是,有條件的學生就上網查詢,通過網上閱讀,他們搜集了許多有關《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的故事、詩詞、圖片等資料。這樣的教學,培養了學生主動獲取所需知識的能力,并促使他們形成了自主探究的學習意識。
總之,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信息技術為語文教學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天地,也為我們探索語文課堂教學提供了用武之地。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當把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更好利用作為教學研究的重點,使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煥發它特有的光彩,展現它新的生命力。
(寬城縣葦子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