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常識是政治學科中最抽象、最難理解的學科。由于教師的教學模式呆板陳舊,教學方法引不起學生的興趣,只讓學生死記硬背,于是學生們不愛學,把它當做“聽之無趣,學之乏味”的雞肋型學科。那么在新課標形勢下,怎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投入到哲學課堂上嗎?
一、培養學生學習哲學的興趣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就是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某種事物發生興趣,并自信能有所作為時,就會樂于開動腦筋對它進行思考。作為政治教師,必須恰當運用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學習自信心的教學手段,以教學的趣味性、生動性、實用性、參與性鼓勵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從而激發中學生對哲學的學習欲望和學習興趣,產生強烈的吸引力,使教學漸入佳境。
二、注重哲學和生活的聯系
馬克思曾說:“哲學不是在世界之外的遐想,就如同人腦雖然不在胃里,但也不在人體之外一樣。”哲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對生活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如果我們能把抽象概括的東西與生活結合起來,使抽象的知識通俗化,辯證的內容形象化,理性的東西情感化,使哲學常識教學具備趣味性、生動性、實用性、參與性,才能使學生的思維順利實現從具體形象到抽象概括的過渡。比如我們在說價值觀、人生價值的時候,可以列舉現實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像感動中國人物事跡、見義勇為英雄事跡,或用發生在自己身邊的小事情去打動學生的感情世界,去激發他們正義的天性,讓大家在感情中去觸及哲學概念、原理和方法論,并落實與行動之中,實現情、理、行的統一。
三、以詩詞、寓言、名言、成語、笑話輔助進行哲學常識教學
哲理性詩歌、寓言、名言、成語等文學藝術形式是走進哲學課堂的一座金橋。用文學知識闡釋哲學原理,使智慧之花在詩情畫意中盛開,能使課堂教學事半功倍。例如,筆者在講授外因的作用時,用的是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首詩里涉及了赤壁之戰的歷史小故事,大部分學生都清楚地知道,因而能讓學生產生共鳴,從而使他們形象地理解和把握外因的作用。
社會心理學認為,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傳遞與交流需要在很好的心理認同和情感共振的基礎上進行。我們所施教的對象,不是工廠里聽憑處理的原料,而是生動活潑的青少年學生,他們的內心世界是一片波濤洶涌的海洋,他們渴望豐富的情感體驗、強烈的情感共鳴和適時的情感宣泄。因此,我們應該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投入到哲學課堂中,去獲得更多的收獲。
(唐山市豐南區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