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代中學生處于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發生巨大變革的時代,面臨諸多矛盾、沖突,加上他們生理、心理發展以及學習生活的特殊性(獨生子女),常常會使他們產生這樣那樣的不良心理,因此,如何在初中階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特別是如何疏導學生不良的心理是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緩的事情。在新的體育課程改革下,我在體育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作了一些新的嘗試,在此,談談自己的看法與大家一起交流。
關鍵詞:體育教學;心理健康;研究
增強學生體質,提高學生健康水平是中學生的首要任務。中學生的身體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心理健康還包括能適應現實環境,心理與行為保持協調一致,其各種表現均與年齡相仿,能在現實中很好地發揮潛能。據最新統計,我國心理健康患者有1 600多萬,17歲以下兒童有3 000多萬人受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對正常的生活和學習構成了威脅。我們通過研究調查,論證兩者的關系,尋求體育教學中增強心理健康的途徑,為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和深化體育教學改革提供了理論依據。
一、學校體育教學對學生心理健康教學的意義
體育教學能促進學生身體形態的發育,改善人體機能,提高運動能力,并對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培養良好的情緒和意志品質,形成優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積極作用。通過體育教學,能開發學生的潛能和完善人格,培養學生自學、自練的能力,并給學生營造合作學習的氛圍,同時為學生提供機會,培養他們的創造力、競爭力;通過體育教學能培養學生接受意外事實的能力,從而增強抗挫折能力和情緒調節力;通過體育教學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競爭意識、團結合作、熱愛集體和遵紀守法等優良品質以及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體育課上學生不良心理狀況及成因
在體育教學中,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主要有:(1)害怕心理;(2)逆反心理;(3)依賴心理;(4)焦慮心理;(5)孤獨心理;(6)自責心理;(7)過敏心理;(8)沖動心理;(9)反感心理;(10)異性心理。
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生理和心理、體質和學習成績以及不良個性心理等方面的缺陷。如有的學生身材矮小、肥胖、體弱或有某些方面的殘疾等,他們在練習中因怕做不好動作被別的同學譏笑而產生對運動的恐懼感,導致心理失衡,或怨天尤人,或自抱自棄,從而造成較重的心理負擔。
有些學生由于身體素質基礎差,或者學習動作時接受、掌握動作的能力差,跟不上正常的教學進度。有些學生虛榮心強,愛出風頭,喜歡在課堂上引起教師和其他學生的注意,愛表現自己,到一些自己力不從心的動作時,知道自己完不成,也要為了“面子”硬撐著去做,結果失敗。久而久之,這種挫折失敗的陰影會使其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
三、體育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滲透
1. 優化課堂心理環境,促進心理健康教育
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優化體育課堂心理環境的前提,課堂心理環境主要是教師行為的產物。教師心理健康、情緒穩定,在教學中能使學生在一種心情平靜、愉快而活潑的氣氛中學習。相反,教師情緒的失控,往往會導致師生關系冷漠和教學氣氛的緊張。心理健康的體育教師應該具有良好的心理修養和師德修養,有較強的自我心理調節能力,能真誠地接納學生,理解與尊重學生,創設一個健康向上的學習環境。
2. 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這是優化體育課堂心理環境的核心。教學既是對師生關系的教學,同時也是對同學關系的教學。在良好的人際關系背景下,師生之間的積極關系所帶來的積極情感、合作支持的態度和良好的情緒氣氛,都將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由于體育教學的特殊性,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交流合作與活動要遠遠多于其他課堂教學,也為建立良好人際關系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3. 設計科學合理有效的場地與器材
體育課大多在室外進行,復雜多變的環境,給小學生上體育課帶來一定的干擾。所以應在課前畫好場地,放好教具,使之整潔、美觀、富有吸引力。例如在教學前滾翻時,把墊子放成梅花型,讓每兩個學生都能擁有一個“花瓣”,這樣學生一到場地就會感到心情舒暢、愉快有趣,渴望快點上課。
4. 精選教學內容,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教材要適合學生身心特點,照顧他們體育興趣,滿足現實的體育需要,盡可能擴大選取范圍,增加一些選項課、專項課、開放式教學課。如利用游戲,培養學生的健康心態,通過游戲,學生的思想、智力、意志、體力得到鍛煉提高,特別是對那些有自卑感、較孤僻的學生,多讓他們參加集體競賽和游戲活動,使這些學生不會因為體育素質較差而有自卑感心理。
5. 采用靈活教法,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創設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著重培養學生互相合作學習的習慣。教學中運用游戲,能夠使學生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團結一致,奮勇拼搏。通過對游戲規則的了解和參與游戲活動,培養了學生團結一致去奪取勝利的精神品質,同時讓學生在比賽中也體驗到勝利的喜悅。
6. 課后小結,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體育教學是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學校體育應堅持貫徹“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在體育教學中激發學生運動興趣,主動參與,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在體育教學中,應努力尋找教學契機,創造教學環境,積極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使他們成為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健全發展的人。學生心理是復雜的,處于主導地位的教師應明察秋毫、審時度勢,利用教學藝術,因人因地,盡量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促進他們運動能力的提高。同時,要調節學生的情緒,陶冶學生的情操,磨煉學生的意志,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將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滲透到體育教學當中來。
參考文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