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育,在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道德觀方面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這是因為音樂教育富有強烈藝術感染力,它可以使受教育者在提高音樂審美感受、表現能力的同時,心靈得到凈化,道德情操得以升華。下面,我就根據自己多年的音樂教學實踐,就音樂教學中的德育滲透談一些見解和體會。
一、合唱教學中集體主義思想的培養
合唱是集體的重要音樂表現手段,其特點是它的“群體性”和“音樂成塊狀結構立體進行”。由此,集體主義思想的培養是合唱隊德育滲透的首要任務。
合唱隊是課外音樂活動中較龐大的集體,學生都來自不同的班級,并具備著比一般同學更好的音樂素質和個人的演唱能力,表現欲很強,這么多學生在一起,競爭比較激烈,這就必須首先要求大家以“融洽、和諧,以藝術表現為第一。其次,要求學生了解合唱藝術的起源、發展、特點,使他們認識到合唱藝術是由集體共同創造的影響來進行歌曲的內容表達和藝術形象的塑造。它所追求的是“合”而不是“個”。個人的聲音再美也得服從集體。如果聲音不合,合唱隊的指揮不合,合唱隊與伴奏不合,都是不成功的合唱。為達到藝術上的完美、統一,學生們必須做到行為上首先和諧,愉快地服從集體的需要,甘當綠葉襯紅花。在排練和演出時,應相互配合協調,處處體現集體的凝聚力。要熱愛集體,以集體為榮,維護集體的統一,形成風氣,使集體主義思想在合唱隊里得以完滿體現。
二、音樂欣賞滲透德育
音樂欣賞是音樂教學中十分重要的內容。教材中有很多古今中外聲樂、器樂作品,能從不同的題材、形式、風格等方面培養學生對音樂作品的分析、綜合、判斷的能力。同時,也能使學生懂得一些音樂常識,音樂的各種表現手段,聲樂器樂的表演形式,民族音樂和民歌等。因此,教師在傳授豐富的音樂知識時,要結合作品特點,以生動的音樂形象讓學生在情感上產生激動,思想上發生共鳴,在潛移默化中不知不覺地受到愛國主義的教育。
如革命歷史歌曲《國歌》《賣報歌》;優秀民歌《小白菜》《茉莉花》;體現師生情誼的《每當走過老師窗前》;描繪祖國大好河山的《春江花月夜》《在希望的田野上》等,教師要挖掘歌曲的思想內涵,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學習英雄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進取心,引導他們在時而生動委婉、時而激情奮進的旋律中體會人間美好親情、友情和愛心,感受音樂的美,產生聯想,引起共鳴,培養更高層次的情感,提高審美能力,從而增強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
總之,作為音樂教師,我們應把德育始終落實于音樂教學中看成是一件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讓德育滲透于合唱教學、欣賞教學中,并通過音樂教育把每個學生都培養成具有完善的人格、心靈完美、能為社會作出更大貢獻的人。
(唐山市豐南區唐坊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