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應該加強引導,注意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這是每一位語文教學工作者責無旁貸的責任。那么,應該怎樣做呢?筆者就這個問題,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點體會。
一、創設情境,激發情感,活躍閱讀情緒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己學習的意識和習慣。”課堂上為孩子們提供一個暢所欲言,展現自我的互動空間,讓學生主動地學,自信地學,興趣盎然地學。這樣,學生的創新思維火花就會自由地綻放。在教學過程中,應創設一種充滿生命活動力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進入一定的情境,產生一定的內心體驗,受到情感的陶冶。
在教學中,我們要根據學生年齡特點,以童趣為本,憑借教材,采用直觀、鼓勵等手段,以想象、唱歌、表演為載體,引導學生披文入境,融師情、激生情,以教師之情撥動學生心的情弦,自始至終激發學生的積極情感。在教學《四季的腳步》第一節時,我把自己打扮成一位春姐姐,翩翩起舞,悄悄來到學生的身旁,男同學用打擊樂(三角鐵)伴奏唱起了歌兒——叮咚、叮咚,女同學蹲下來扮演綠草和鮮花,當她們看到了春姐姐,聽到了溪水的歌聲,迫不急待地鉆出來給春天一份美麗,一個驚喜。這樣,學生在個體的自我滿足與愉悅之余,受到美的熏陶,成為一個個個性飛揚的生命。就在那一刻,師生心意相通,互幫互學,投入熱情,投入個性,一起分享、理解,形成真正的學習交互主體;就在那一刻,師生共同參與了課程的創造,實現了真正的交流與對話。這種情境創設激發了學生更為積極的情感,促進了學生更加投入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讓自主學習充盈著我們的語文課堂,去引爆學生的情感火花,讓課堂教學成為一池活水。
二、巧設問題,點撥思路,促進閱讀理解
提問既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培養學生思考習慣的一種有效策略。通過提問可以考查學生對所講內容的掌握情況,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積極思考。一個好的提問,言不在多,貴在精練,精練的課堂提問能有效地為教學服務,使學生的思維過程處于積極愉快地獲取知識的狀態中,給課堂教學帶來無限生機,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師要對問題有充分的研究與思考,精心設計所提的問題,盡量做到“彈不虛發”,提高問題的有效性。可以說,精練提問語設計是“磨刀不誤砍柴工”,使課堂教學事半功倍。在教學《桃花心木》一課時,我抓住了種樹人怎樣澆水?你有什么疑問?他為什么這樣做?“不只是樹,人也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中的“不確定”是什么意思?“我”從種樹人的話中悟出了什么道理?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理解。通過這些有啟發的問題,讓學生談感受,品詞析句,教師適時點撥引導,能讓學生走進文本,走進作者的心靈。
三、開放作業,拓展訓練,深化閱讀感悟
開放式作業要打破作業內容和形式的封閉性,要突破單純注重知識和智力的局限,就不能拘泥于教材,而應根據教材拓展延伸,內容要豐富多彩,形式要靈活多樣,特別要重視小組的集體學習。比如說,《將相和》一文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生、發展和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緊密聯系。教學的時候,我先引導學生比較充分地閱讀全文,從整體上弄清“將相和”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然后再精讀各個小故事,深入研究每個小故事涉及的有關問題;最后再引導學生聯系全文評價故事的主要人物。之后,為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我進行了拓展延伸,有意識地創設一種開放式的作業,讓學生去完成,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1. 補白,即展開想象,補充課文的空白內容
出于表達中心的需要,教材中有些地方的敘述比較簡略,有的形成空白,教師可以抓住這些簡略進行補充練習。教學《將相和》時,我讓學生補寫廉頗負荊請罪時的神態、言行以及藺相如的態度。這些練習處在特定的情境中,內容又與課文緊密相連,故學生很樂于展開自己的想象,也易于學生接受。
2. 辯論,即課內外結合,開展辯論
學習了《將相和》之后,我精心設計一道辯論題:藺相如的職位應不應該比廉頗的職位高?要求學生課后準備,將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我欣喜地看到,學生都在積極地為辯論賽作準備,他們翻閱圖書雜志,上網查找資料,合作擬訂發言提綱,分組討論交流,推薦參賽選手,樂此不疲。辯論賽進行得很激烈,通過辯論,同學們更加深刻認識到:將相和,國則安;將相不和,國則危。大敵當前,將相以國家利益為重,共同抗秦,實乃千古流傳的佳話。更有學生能聯系班級實際、社會現實談齊心協力、互助合作的重要性。學生在這些活動中積極性很高,在準備與研討的過程中,鞏固了課本知識,學會了互相合作,鍛煉了實踐能力。這種開放式作業通過大家的合作完成,較好地消除了學生對作業的枯燥感、無奈感,讓更多的學生嘗到了成功的喜悅。
3. 表演,即借助課本劇形式,加深人物形象
通過上面幾方面的學習,學生對兩個人物的形象有了基本認識,但是要想真正領悟品質還需要一個內化的過程。為此,我大膽地請同學自編、自演課本劇,把做的過程放手給學生。學生可以從中選擇一個故事或一個角色進行表演,不必強求要達到什么效果,學生理解的深淺也可以不一。因為作為表演的同學來說,實踐了一次,本身就多了一次體驗;對于觀演的同學來說,又有了一次很真切、很實在的感悟
總之,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千方百計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創設問題,點撥思路,拓展訓練,幫助學生不斷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安溪縣魁斗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