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數學新課標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是一個重要目的和基本原則。高中數學新課程突出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素質教育理念,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想方設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他們由被動接受變為自主探求。要實現這一轉變,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千方百計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注重不斷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
一、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對學生的學習起關鍵作用,是有意義學習活動的催化劑,具有情感性的因素。只有具備良好的學習動機,學生才能對學習活動進行積極準備,集中精力,認真思考,主動地去探索未知的領域。在教學中,教師運用貼近學生的生活實例引入新知、提出問題、設置懸念,能夠激勵學生積極投入到探求新知識的活動中去。這些教學方式能促使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不斷體驗到解決問題的愉悅。
二、創設學生參與機會
教師要通過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參與到知識形成發展的全過程中,有意識地增加學生的參與機會。在教學中,教師要促使學生多種感官并用,讓學生通過積累豐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進而建立起清晰的表象,才能更好地對知識進行比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維活動,從而真正參與到知識形成和發展的全過程中來。例如,教師可讓學生多觀察數學概念的概括抽象、數學公式的發現推導、數學題目的解答論證,以及老師的質疑、討論、設問、問題怎樣解決等,從而達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效果。
三、創優教學環境
教師創設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學習氛圍,可激勵學生學習潛能的釋放,有效提高參與質量。要達到這一效果,教師本身要積極進取、治學嚴謹,言行樸實大方、和藹可親,從而在學生中樹立起較高的威望,以獲得較大的教學感召力。在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要始終以真誠友愛和關懷的態度,與學生進行平等交往,對他們給予充分的尊重、理解和信任,努力激發他們的上進心,引導他們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
四、注重學法指導
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雙邊統一的活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與“學”的矛盾決定了教師要努力做到“教”須有法、“教”必得法,引導學生努力做到“學”才有路、“學”才有效,否則學生只會仿效例題,只會一招一式,不能舉一反三。在教學中,教師重點要教給學生如何“學”,即“授之以漁”。教師可組織學生對知識進行系統、科學地小結,相互交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總結出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同時,對自己的學習過程要不斷進行反思,在此基礎上,適當調整自己的學習行為,進而提高參與能力。
總之,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時刻注意調動一切有利的因素,努力給學生搭建參與的平臺,提供參與的機會,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只有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進而實現高中數學的理想教育教學目標。
(唐河縣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