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問題設置和課堂提問是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最常用、最有效的形式之一。以問促思,以思促學,對實現(xiàn)課堂教學目標,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是相當重要的,問題設置的質量和課堂提問的藝術可以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質量。因而在政治課堂教學中,能否依據(jù)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以及教材的具體內容,恰到好處地設置問題,合情合理地解決問題,則直接影響學生文化素質的提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關鍵詞:精設巧問;迸發(fā);思維火花
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教學的藝術全在于如何恰當?shù)靥岢鰡栴}和巧妙地引導學生回答問題。”思維心理學還告訴我們:思維是從研究問題開始的,學生學習過程實際上是一個不斷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教師應當注重問題設置的質量和講究課堂提問的藝術技巧。
《新課程標準》下的思想政治教學不僅要求學生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就要大力改變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單一模式——教師滿堂灌輸,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機械訓練。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fā)其強烈的求知欲,善于指導學生自主學習。而好的問題,能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意識,調動和拓展學生的思維。那么,如何精設巧問,才能使得思考和回答問題不再是學生精神上的負擔,而是一種身心上的歡樂和享受呢?
一、課堂提問要新奇有趣,以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最常用手段之一,而課堂提問能否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具有新穎性、趣味性,這是課堂提問設置是否恰到好處的關鍵。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提問必須根據(jù)思想政治課的特點,具有一定的針對性、時代性和趣味性,以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 比如在學習整體和部分的關系時,先出示兩幅漫畫《坐井觀天》《盲人摸象》,學生看后都笑了,接著我設置了一個問題:這兩幅漫畫的可笑之處在哪呢?學生思維活躍,開始認真思考,各抒己見,并得出結論:他們的可笑之處在于把事物的某個部分當做事物的整體。然后我順勢導入新課《整體與部分的關系》。這樣,不僅引起學生思維的興趣,使學生帶著興趣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去,也更加深了學生的印象。
二、問題設計應有一定的難度和梯度,體現(xiàn)教學的啟發(fā)性
教師所設計的問題要有一定的難度和梯度,但又不能過難,應使學生通過思考和討論能得到或基本得到結論,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引導他們生動活潑地學習,使他們認識到經過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對知識融會貫通,從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而設計問題的關鍵之處在于提出的問題要難易適中,因此教師要從教學及教材的實際出發(fā),鉆研教材,認清教材的知識內容,把握教材的特點,明確教學要求,確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把握好問題的難易程度。同時,要避免兩種傾向:一種是問題過大、過深、過難。這樣的問題一方面影響教師的教學情緒,另一方面也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對教學的雙方都是沒有好處的。另一種是問題過小、過淺、過易。這也是不可取的。這類問題一般表現(xiàn)為極簡單的“是不是”“對不對”“好不好”之類的選擇問或極膚淺的填空問,等等。這些問題是學生無需思考或沒法思考的,在課堂氣氛看似熱鬧的表面,不僅會使學生養(yǎng)成淺嘗輒止的不良習慣,而且也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鍛煉,。
三、問題設置的數(shù)量要恰到好處,做到有效性與科學性的統(tǒng)一
除了正確把握問題的難易程度外,教師在備課時應對問題的設置精挑細選,問題的設置既不能太多,要在把握質量的同時嚴格控制數(shù)量;也不太少,要做到數(shù)量適中,避免問得太多或太少這兩種傾向。滿堂問,學生沒有思考的余地,對所學的知識就難以理解,因為消化多而雜的問題,只會分散學生的整體思維,不能達到課堂教學的預期效果;問得太少了,很難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會導致學生對學習產生厭倦情緒。在把握住問題的難易和數(shù)量后,還應考慮問題的有效性和科學性,既要體現(xiàn)知識性、時代性,還要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和認知水平。
四、分層設置問題,培養(yǎng)全體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
面向全體學生,不歧視差生,是教師職業(yè)的要求,也是課堂教學的神圣天職。教師應該給每位學生機會,而不能只盯住幾個尖子生,漠視成績一般的或較差的學生。教師的課堂提問應當充分調動各類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并以表揚鼓勵為主。提問還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的聯(lián)想與創(chuàng)造能力,并引導學生利用已具有的能力去想象、創(chuàng)造,從而擴展知識領域。如在學習《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時,我給學生出示一段材料:北方某縣屬于貧困縣,常年受到旱災的影響,農業(yè)生產發(fā)展緩慢,農民生活難以獲得溫飽,但該縣大搞“形象工程”,縣城大街兩旁栽滿了幾百元一株的棕樹、四季桂、云杉等南方花木;一些農戶上山栽培食用菌,但縣里以搞“七鄉(xiāng)八鎮(zhèn)百里長廊”為由,強令他們搬到公路兩旁,導致食用菌生產大幅減產,百姓民怨沸騰。我設置了這樣兩個問題:(1)該縣的做法妥不妥,為什么?(2)假如你是該縣領導,你怎樣帶領該縣脫貧致富?這樣,就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新的思維情境,讓各類學生都能展開想象的翅膀,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能力,在多種可能性中去分析、思考和判斷。
總之,課堂提問是政治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它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始終,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成敗。巧妙設置問題,采用問題教學法,其課堂教學過程實際就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這正是新課程改革目標所要求的。而且,問題教學法對于改革和優(yōu)化課堂教學,具有普遍的適用性,只要積極實踐,努力去做,課堂教學就會收到實效的。
(邳州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