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人們對于地震相關知識的了解愈來愈多,特別是對于地震帶來的危害有了更加全面、清醒的認識。但是要全面了解地震,還需要具備一定的地理專業知識。
與地震相關的幾個概念,如震源、震中、震中距、震級、烈度、等震線等,在大、中學教材、教學參考書籍中,個別概念的定義還有不統一的地方。比如等震線,在大學教材《地質學基礎》上是這樣定義的:每次地震后通過宏觀調查,地面影響程度相同各點,即烈度相同各點連成的封閉曲線,叫等震線。新浪網等互聯網上的定義是:在地圖上把地面破壞程度相似的各點連接起來的曲線,叫等震線。這兩者定義是一致的。
而在《中學地理教師手冊》和《中學教學全書(地理卷)》中其定義為:震中距相等各地區的連線,稱為等震線。可見這兩個定義是大相徑庭的。因為烈度是指地震對地面的影響和破壞程度,通常分為12級,而震中距是地面上各地點與震中(震源在地面的垂直投影)之間的距離。當然,烈度的大小與震中距有關系。在同一次地震中,地質構造、地面建筑物結構等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震中距相等的地方,烈度就相同,但若地質構造、地面建筑物結構等條件不同,那么同一次地震、震中距相等的地方烈度就不一定相同。由此可見,這兩個定義明顯指的不是同一回事。
那么,在中學或大學地理教學中,就這一問題怎么講述呢?在一些地理專業報刊上,經常見到這一方面的習題。例如,在《(地理)新編基礎訓練》上有這樣一道單項選擇題:
例1有關等震線的說法,正確的是:
A.震級相同地點的連線
B.等震線呈同心圓狀
C.震級越大,等震線越密集
D.破壞程度相同地點的連線
參考答案選的是:B。
又如,在《考試報(高中地理)》上有一道題:
例2如圖1中數值由南向北遞減,如果該圖為等震線圖:
(1)A、B、C、D四地,通常烈度最大的是地;A、B、C、D四地震級大小。
(2)若A地的烈度大于C、D兩地,則可能與A地的和地面建筑有關。其參考答案是:(1)B,相同;(2)地質構造。
從上述兩本刊物上兩道習題的參考答案不難發現,對于等震線的含義是這樣的理解的,即“震中距相等各地區的連線”。這一點在例1中非常明顯,因為D答案就是《地質學》上的定義,但沒選。例2的題干已說明圖中數值由南向北遞減,即數值B>D>C>A,根據《地質學》上等震線定義,即A、B、C、D四地的烈度是B>D>C>A。因此,“若A地的烈度大于C、D兩地”的假設就根本不成立。那么,只能是上述的解釋了。
然而,高中地理舊教材及教學參考書中只有一幅地震構造示意圖(見圖2),圖上有等震線這一名詞,但沒有明確解釋等震線的含義。在以往的教學中,特別是那些中老年教師,一般都是使用《地質學基礎》上的定義來說明的,因此,與現在的新教材、新教學參考書上的定義是相矛盾的。這樣,在解釋有關等震線問題時勢必就會遇到麻煩,特別是在高考試題中若出現這一問題,造成的后果那是相當嚴重的。
那么,日常教學中究竟采用哪種定義呢?從研究分析地震、繪制等震線的意義來看,筆者認為還是使用地質學定義,即“烈度相同各點連成的封閉曲線,即為等震線”,這一定義好。現代地理學的任務之一就是為生產和生活服務。地震等震線的繪制是由專業人員在分析震中附近地區的地質構造、地表形態等的基礎上,并依據野外調查人員調查受災各地的破壞程度等,通過分析、計算等確定已調查各地的烈度,然后才能繪出等震線。可見等震線對于地震后的救災和恢復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極震區屬重災區,需政府重點救災,應加大物力和財力的投入,而對于烈度小的輕災區,可適當少點投入。那么,哪些地區是重災區,哪里是輕災區,這些在等震線圖上應能有清楚的反映,這只有在地質學定義的等震線圖上才能一目了然。即這一概念對生產和生活具有指導意義,個人比較傾向。
(膠州市第二中學)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公式、注解等請以PDF格式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