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中學的一門必修課程,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傳授歷史知識,進行思想教育,形成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歷史觀,還要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能力,尤其是創新思維能力,使學生成為既尊重歷史又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的時代新人。那么,如何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呢?具體策略如下。
一、應用啟發式教學,營造學生創新思維的情境
教師創設啟發式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和好奇心,培養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幫助學生形成與發展創新性思維能力的重要條件。
歷史課必須把教師單一信息輸出、學生單向信息輸入的沉悶的注入式教學,轉變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師生同步合作、雙向信息交流的啟發式教學。上課伊始,教師不作滔滔不絕的講述,而是提出問題,提供導讀線索,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他們的求知欲,為主動地學習創造必要的外部和心理條件。接著,讓學生獨立地閱讀課文,理解教材表述的內容,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允許學生互相交流、討論,進一步開拓思路。此間教師可回答學生的質疑,也可進一步啟發、誘導,還可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提出不同層次的要求,滿足各自學習的需要,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解答問題或匯報互議結果。教師對學生的闡述應及時反饋,讓學生品嘗成功的喜悅或啟發他們繼續思考。課終前,教師作總結性發言,進一步理清課文的脈絡和走勢,留有一定的思考余地,讓學生學會歸納和總結。
在教學過程中,因教學內容的關系,可以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但是不管你運用何種教學方法,都應該努力啟發學生思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既提高了教學效果,又營造了培養和發展學生創新思維的情境。
二、把握“三個維度”,培養學生的分散思維
研究表明,一個創造性活動的過程,要經過分散思維到集中思維,再從集中思維到分散思維,經過多次循環才能完成。所以,既要培養學生的分散思維,又要培養學生的集中思維。培養集中思維主要是培養抽象、概括、判斷和推理的能力。這里僅講分散性思維的培養。
分散性思維的“三個維度”,即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和獨創性。要培養分散思維,就應加強這“三個維度”的訓練。
思維的流暢性指對刺激很流暢地作出反應的能力,即單位時間通過的思維量。教學中可應用啟發式教法,鼓勵學生積極地進行多角度、多側面地思考,在短時間內尋求盡量多的答案。
思維的變通性指對刺激隨機應變的能力。教學中可利用假設或變式,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方法。
思維的獨創性指對刺激作出不同尋常的反應,具有新奇的成分。延遲思考,即不讓學生馬上回答問題,以求見解的開拓性、獨創性。
三、培養直覺思維,注重右腦開發
1. 培養直覺思維
直覺思維是指沒有完整的傳統邏輯過程,能迅速對問題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測、設想或突然領悟的思維。它的心理機制是:思維活動在有關問題的意識邊緣持續活動,當腦功能處于最佳狀態時,原來的神經聯系突然溝通,形成了新的聯系。
直覺思維是創造性思維活躍的一種表現,它是創造發明的先導,在創造發明過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就應當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直覺思維。
培養直覺思維的主要做法為:(1)引導學生認真學習歷史知識,了解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和時代背景。(2)鼓勵學生對問題進行推測或猜想,培養他們的直覺思維。(3)教師運用直覺思維解答問題,提出設想,對學生起潛移默化的作用。如教學《抗日救亡運動的新高潮》中的“西安事變”時,教師可告訴學生:如果不放了蔣介石,國民黨上層將引發奪權之亂,這會禍及國家。學生頓時明白了“西安事變”為什么要采取和平解決的方式。
2. 注意右腦的開發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腦左右兩半球在功能上有高度的分工,左腦擅長言語和邏輯思維,右腦擅長形象思維。兩腦在創造性活動中起不同的作用,右腦靠無意識的直覺思維產生頓悟,左腦則先要為頓悟的形成準備資料,提供信息,而后將頓悟的內容進行理性的驗證,并用概念化、邏輯化的語言形式表達出來。當一個人已形成非常頑固的使用言語思維的習慣時,他便失去了使用右腦非言語思維的能力。一個人能否取得創造性成就,主要取決于他在直覺方面能獲得多大程度的意外發現。創造性的活動需要左右腦的共同參與,單方面的發展左腦或右腦都難以達到目的。
右腦的開發主要通過形象思維和直覺思維的培養訓練。培養直覺思維的方法,前面已作闡述。形象思維的培養可通過上課形式的改革,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去參觀、訪問,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等,也可利用電教等多媒體教學手段,利用教具、學具等直觀器具圖表強化學生的形象思維。
總之,歷史教學需要不斷改革,歷史教師只有加強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才能使教學效率和質量不斷得到提高。
(蒼山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