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課堂教學方式多種多樣,但提問可以說是每個教師用得最多的一種方式。這足已看出課堂提問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問題的設計、提問的方式是否恰當往往決定了一堂課的成敗,所以在備課當中問題的設計最為教師所重視。追問作為提問的重要方式是提高課堂效率的主要方法、途徑之一。如何進行追問,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促進學生思維的深化,進而提高課堂效率呢?這需要每個教師不斷去實踐,以下是我的一點想法:
追問,顧名思義是追根究底地問。《教學方法與藝術全書》是這樣給追問下定義的:追問,是對某一內容或某一問題,為了使學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問之后又再次提問,窮追不舍,直到學生能正確解答為止。教師根據課堂的變化,恰如其分地追問學生,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更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啟迪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引導學生探索和創新。課堂追問也能使教師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
歷史是一門枯燥的學科,而且所學的知識對學生來說又是很遙遠、很抽象,但歷史課卻肩負著培養愛國主義情感的使命,肩負著培養學生客觀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等。發展學生的智力,樹立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培養學生的能力,這不僅是中學教材和中考的要求,更是當今時代發展的要求。追問在歷史課堂中恰當的應用,往往會起到意想不到的結果。
一、教師為主導的追問
教師的追問要恰到好處,那些沒有價值的,不用探討的就不用追問。那什么時候開始追問,我認為:
1. 缺乏思考時的追問
如在《從維新到革命》中講辛亥革命時,我出示了孫中山的圖片。
師:他是誰?
生:孫中山。
師:他創辦了一個政黨,叫什么?
生:同盟會。
師:為什么要創立這個政黨?
生看書回答。
生:因為他要推翻清朝統治,建立民主共和國。
師:你怎么知道的?
生看書回答。
生:因為它的綱領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師:單憑綱領就能說明他創立政黨的目的嗎?
生繼續看書,思考。
生:除此之外,他們還進行了辛亥革命。
“問”如流水潺潺,輕聲細語,不緊不慢,給學生留足了思考的時間,讓學生在書中找語言,在內心尋話說。層層追問,環環相扣,讓學生在思考問題中熟悉了課文內容,很自然地就過渡到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是推翻清王朝,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一次偉大實踐。這樣的追問在課堂當中應用的比較多,教師易操作,學生易回答,很好地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使學生掌握了知識要點,教師水到渠成地完成了教學目標。
2. 發生意外之處追問
在課堂當中,隨時都可能出現“意外”,學生的問題有時會超出教師的預設,那怎么辦呢?如果一概不理,則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思維能力,所以教師要積極回應。
如在講《歷史性的轉折》時,最后的補充材料有:歷經90年,從黨的成立時全國50多名黨員到現在的7 799萬多人,這說明了什么?
有同學說:我覺得黨不好。
我很震驚這么他竟然能這樣說,而這樣的問題也在我的意料之中,怎么辦?
師:何出此言?
生:因為現在的黨員貪污、受賄的很多。
師:所以你認為黨不好,對嗎?有同學幫我解決這個難題嗎?
同學一片沉靜,而我也在腦子里快速地尋找解決的辦法。
師:從黨的宗旨來說。
生: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部分人出了問題,大部分還是好的。
這正是我所要的。但只停留在這一層面遠遠不夠。
師:你們會不會犯錯誤?
生:會。
師:我們也允許你們犯錯,但犯錯后知道及時改正,還是好孩子嘛!黨也一樣,從1921年建立到2011年,走過了90個春秋,是在逐漸成長期,也會犯錯,但這是正常的。人的成長是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黨也一樣。你知道黨有這樣那樣的錯,說明黨在勇于曝光、承認自己的錯誤,并努力的在改正,是在逐漸完善的過程。但黨的宗旨沒有變,所以我們要擁護黨的領導。這樣的解釋滿意嗎?
生:滿意。
師:現在知道為什么黨員的數量從建黨初到現在有這么大的轉變了嗎?
生:因為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有強大的生命力、號召力,所以人數會越來越多。
課堂出現意外之時,多一些這樣的追問,會使課堂呈現出“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學景象。
3. 在產生歧義時追問
真理越辯越明。在教學中,學生往往對教師提出的問題有不同的看法。由于他們年幼,有的想法不夠成熟。但我們要鼓勵他們勇于思考的學習態度。
如怎樣評價秦始皇的爭論,教師的追問,就是學生思維產生異議的地方。最后根據學生的了解與教師的資料補充,得出秦始皇是五五開,五分功五分過。雖然結論不一定正確,但這是在教師的追問與學生的討論之后得出的,值得提倡。
二、課堂中讓學生參與追問
在講到《屈辱的歷史》的過程中,我做的課件沒有一個文字,只有幾幅圖片,分別是罌粟、在鴉片館中吸食鴉片的人、林則徐、虎門銷煙、鴉片戰爭的路線圖、中英簽訂南京條約(南京江面英艦漢華麗號)的情景、中英南京條約抄本、會審公廨圖等。學生先看書,然后就課堂內容與圖片提出自己的問題,并請其他同學幫助解答:
學生就罌粟的問題有:
(1)這是什么?(2)它是怎樣制成鴉片的?(3)制成鴉片有什么用?(4)跟這節課有什么關系?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把課堂還給學生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在這節課中,學生很自然地運用了追問的方法。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的教學目的達到了,而學生也發揮了主體能動性,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無形當中啟迪了學生的思維,使歷史課堂少了許多說教,多了不少真實中的體驗和感悟,使歷史課熠熠升輝。
以上是本人對歷史課中有關追問的一點認識。我國教育家陶行知說過:“行是知之路,學非問不明。”時效的、有創意的追問不僅是教師智慧的表現,也是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與創造性的體現;不僅有利于課堂教學目標的完成,更有利于學生的發展與成長。
(樂清市四都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