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路德維希·凡·貝多芬是18世紀下半葉以來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其藝術創作中的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是藝術中的精品,也是世界鋼琴文獻的瑰寶,其中最為聞名的非《月光奏鳴曲》莫屬。本文著重分析了這部作品標題的意義、創作背景,以及對浪漫主義樂派的影響,力圖使讀者從多角度了解貝多芬及其《月光奏鳴曲》。
關鍵詞:貝多芬;月光奏鳴曲;影響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1770-1827)是18世紀下半葉以來最偉大的德國音樂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世人尊為“樂圣”。
一、貝多芬生平及其在世界音樂史上的地位
1770年12月16日,貝多芬誕生于德國波恩。母親是一名心地善良、性情溫順的女仆;父親則是宮廷唱詩班的男高音歌手,整日嗜酒如命,碌碌無為。艱辛的生活剝奪了他上學的權利,使其很早就走上了以音樂謀生的道路,也成就了他堅毅倔強的性格。貝多芬于1800年4月首次舉行了作品音樂會,并獲得了成功,確立了其作曲家的地位。然而,他卻發現自己的聽力正逐漸衰退,面臨耳聾的威脅。對于一個音樂家來說,還有什么比失聰更可怕呢?!貝多芬想起他要寫的一切音樂,“我的生活的確十分悲慘……我將扼住命運的喉嚨,它絕不會使我屈服。”對藝術與生活的愛,使他戰勝了他個人的苦痛和絕望——苦難變成了他創作的力量源泉。
貝多芬集古典主義之大成,開浪漫主義之先河。他的創作牢牢扎根于古典傳統,具有音樂邏輯感、結構均勻感和宏偉的音樂氣概。由于失聰的心路歷程和社會變革的要求以及自身的才能,他大大發展和改變了古典音樂,成為浪漫樂派的源頭。作品中原有的貴族式典雅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強烈的熱情與波濤洶涌的情感,使音樂從古典樂派的傳統之中解放出來,跨入另一個新的境界,成為連接古典樂派和浪漫樂派的一名音樂大師。
貝多芬是音樂界頂級的建筑師,他把自己的優秀品質和思想融于音樂創作之中。他一生創作了大量不朽之作,作品涉及各種曲式、各類體裁,其主要貢獻集中于器樂作品。其中包括九部交響曲、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五部鋼琴協奏曲、十部小提琴奏鳴曲、一系列弦樂四重奏曲聲樂曲、劇樂曲等等。
二、《月光奏鳴曲》標題意義解析
在貝多芬的藝術創作中,其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是世界鋼琴文獻的瑰寶,被譽為鋼琴界的“新約全書”。寫作時間超過30年,在音樂風格和精神內容上,都被看做是貝多芬的音樂自傳。無論是業余愛好者還是鋼琴演奏家,這些鋼琴奏鳴曲都是他們平日練習和音樂會演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中最為聞名的非《月光奏鳴曲》莫屬。貝多芬為這首樂曲標記上“幻想曲式奏鳴曲”,也表明了這部作品自由即興的特性。全曲的三個樂章表現了從深深的悲哀到烈火般抵抗戰爭的心理狀態的轉換。貝多芬企圖重新評價奏鳴曲式的創作原理,充滿嘗試性的做法,使《月光奏鳴曲》打破了傳統格局,成為古典樂派向浪漫樂派轉變的代表作。
貝多芬創作的《月光奏鳴曲》是他鋼琴奏鳴曲集中的《第十四鋼琴奏鳴曲》(Op.27,No.2),也被稱為《升C小調奏鳴曲》。它創作于1801年,接近貝多芬創作的成熟期。這是一首具有幻想風格的奏鳴曲,思想內容充實、形象生動、個性鮮明、布局大膽,富于創造性,音樂具有動人的音響效果。它深刻地展示了作者內心的矛盾、痛苦和斗爭,表現了其堅強的意志和力量,給人以精神上的鼓舞和美的享受。“月光”這一曲名,并非貝多芬親題,據說是德國詩人路德維希·萊爾什塔布(1799-1860)將該曲比作瑞士琉森湖上的月光:“猶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閃爍的湖面上搖蕩的輕舟一樣。”出版商根據這段話,加上了“月光”(MoonLight)的標題。
還有人說,真正觸動貝多芬創作《月光奏鳴曲》的并不是那皎潔如水的月光,而是貝多芬與他的學生——17歲的朱麗葉塔·圭恰迪爾(1784—1856)第一次戀愛失敗后的痛苦心情。年輕貌美的朱麗葉塔是伯爵的千金,比貝多芬小14歲,兩人真誠相愛,情投意合,卻因門第不同,遭到了朱麗葉塔父親的強烈反對,迫使兩人分手,婚事告吹。貝多芬遭到這一沉痛打擊后,將內心的痛苦和強烈的悲憤全部傾瀉在這首熱情奔放的鋼琴曲中,并把這首《月光奏鳴曲》獻給了朱麗葉塔。
這首創作于1801年的作品有著很多美麗的傳說。羅曼·羅蘭將此曲和貝多芬的失戀聯系起來,把第一樂章解釋為憂郁、哀訴和痛苦。俄國音樂學家奧立比舍夫(1794—1858)則認為第一樂章是失戀的“沉痛的悲哀”,好比“垂滅之火”。但1801年正是貝多芬與朱麗葉塔熱戀的時候,說這個作品是描寫失戀的痛苦,似乎并不相符。對于這個作品的解釋,也許俄國藝術批評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見解是比較合理的。他回憶聽了李斯特在圣彼得堡的演奏后認為,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是一出完整的悲劇。而俄國鋼琴家安東·魯賓斯坦(1829—1894)也非常反對用“月光”來解釋這首曲子,他說:“月光在音樂描寫里應該是冥想的、沉思的、安靜的,總之,是柔和的、光明的情緒。《升C小調奏鳴曲》的第一樂章從第一個音符到最后一個音符,完全是用小調來暗示的悲劇性,因此是布滿云彩的天空,是陰郁的情緒。第三樂章狂暴的、熱情的情緒,表現的正是和溫柔的明月完全相反的東西。只有短短的第二樂章可以比作是一瞬間的月光。”
三、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對浪漫樂派的影響
貝多芬集古典音樂之大成,同時開辟了浪漫主義音樂的道路,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貝多芬音樂中的革命性因素,那種自由、沖動和戲劇性,那種把音樂看做是作曲家主觀表現的特點,都啟發影響了19世紀的浪漫主義音樂家。其鋼琴作品《月光奏鳴曲》在音樂史上也具有著重要的地位,正是這部作品,預示了古典主義樂派向浪漫主義樂派的轉變。貝多芬的這首《月光奏鳴曲》是形式從屬于內容,內容創造形式。它出色地把深刻的戲劇性、主題的完整性、情節的不間斷發展綜合在一起,充滿了現實主義的心理描寫。這首奏鳴曲感人的音調充滿了激情與浪漫,音樂是振奮人心的。這首奏鳴曲所特有的深切的真誠,使它成為了一首深受人們喜愛,易被人們接受的作品。
古典主義時期最為著名的是維也納古典樂派,它是以古典風格為標志的西歐作曲學派。浪漫主義音樂是古典主義音樂的延續和發展,也是歐洲音樂發展史上成果最為豐富的時期,它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古典主義音樂的優良傳統,有著大膽的創新。
有人說,貝多芬是半個古典主義者、半個浪漫主義者,這是不無道理的,他不能算作純粹的古典主義者,他更像是古典樂派與浪漫樂派之間的一個過渡使者,一個音樂風格獨特的大師。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正是在這種復雜的痛苦體驗和內心矛盾的沖突中,在失望和期待之間斗爭的一種沉痛的思想傾訴。可以毫不夸張地說,貝多芬的這首《月光奏鳴曲》啟發了整整一個浪漫主義時代的鋼琴作曲家。
參考文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