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有文獻可知,寫意畫的先驅是唐朝畫圣吳道子,他以天才的獨創精神創造了水墨淡彩這種繪畫新形式,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了。經過長期的實踐,寫意畫的理論、技法都得到了極大提高?!安磺笮嗡?,只為抒寫胸中逸氣”,表現主觀感情、意趣,成為繪畫的主要目的。由于寫意畫講求“首重精神,不貴形式”,參與者、欣賞者多為文人士大夫,故后世又稱之“文人畫”。
評論一幅寫意畫的優劣,除了直觀地看作品,竊以為更應看作者,但也絕不是名氣越大,畫作越好,而應從“人品、學問、才情、思想”四要素入手。
中國傳統藝術受哲學思想的影響,存在著“入世”與“出世”的藝術價值取向,不僅強調“成教化、助人化”的教化功能,將藝術視為輔助政體,協調人與社會關系的工具,追求美與善的統一,而且著重用藝術的方式抒情遣性,力求個人“天人合一”的審美境界。
杜甫曾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庇迷趯懸猱嬌?,就是“意在筆先”。如果沒有深厚的文學功底,沒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創作時拿起筆就會不知所措,就不能“因意成象,以象達意”,那么寫意之筆就是死筆。
元明大家的清淡閑雅,八太、石濤的憂戚筆墨,白石老翁的雅俗共賞,潘天壽先生的生機勃勃……這些大家們讓后人所敬重,固然與他們與眾不同的才能有關,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學識、修養和長期的苦功。頓悟后的神來之筆可以偶然得之,常人遇到個一次兩次也有可能,但是過多的偶然肯定寓于必然之中的。
當今之世界,生存競爭之激烈有目共睹,“落后就要挨打”,巴勒斯坦之于以色列,阿根廷之于英格蘭,伊拉克之于美利堅,結果無不令人扼腕。中華民族經過幾十年臥薪嘗膽,厚積薄發,在國際上逐漸有了發言權。但是國人富貴上去了,精神卻下來了,大有“未富先衰”之征兆。
怎么辦?數量眾多的藝術工作者怎么辦?
“社會之枯燥應由藝術家去潤澤,民眾情感之沉寂,亦應由藝術家喚醒、激動、安慰?!卑耸嗄昵傲著P眠先生的疾呼,回答了當今藝術創作的方向——把才情用于直面人生,而不是觥籌交錯,把思想轉向現實關懷,而不是世外林泉。這和古人“成教化,助人倫”的思想一脈相承。
是危機,也是機遇,當前各種藝術形式遇到空前的挑戰。一個寫意畫家,要從根本上培養自己:修煉人品,反對低估;鉆研學問,抵制浮夸;發揚才情,拒絕平庸;思想高雅,隔絕惡俗。不如此,就不能高舉首當其沖的文化大旗,就不能完成一幅幅充滿“逸氣”的作品,就不能擔當陶養國民素質的重任。
各種綜合材料的混合使用,也使寫意畫的創作如虎添翼,使現代畫家們在繼承傳統的同時,更能創作出接近現實生活的作品,使褒貶人物、評說春秋、勸誡世人的筆墨易于被民眾接受。
真如斯,古人冥望今人筆矣,未來人回望今人亦欣矣。
?。尻栍變簬煼秾W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