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學過程中,要實現教學目標,保證教學質量,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要在充分了解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和課堂結構模式,以適應當代學生能力的發展和對學習的要求。另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也是至關重要的?!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先導,和諧的師生關系能積極地調動學生學習的動力。
關鍵詞: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發展,是教師在遵循教育規律的基礎上創新地把握課堂,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使學生的學習在原有基礎上的收獲和進步的程度發揮到最大化,這也是衡量教學水平的顯著標志。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特征可以列舉很多,但最核心的一點是看學生是否愿意學、主動學以及怎么學、會不會學。
有效地利用課堂45分鐘時間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是對每一個教師的基本要求。但事實上有一部分教師,尤其是剛從教不久的年輕教師,無法達到這一要求,他們常常會因完成不了教學任務而苦惱。那么,怎樣才能保質保量地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呢?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我想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方面來談一談個人見解。
一、充分了解學生實際情況,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新課程改革早已在教師心目中形成這樣的理念: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在上課時,必須要了解授課對象的實際情況,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有效地組織教學。不了解學生的性格、興趣、特長、愛好、背景和基礎,不了解學生的需求,教學過程中我們一相情愿,往往費力不討好。只有把學生的情況了解清楚,我們才能有效地組織教學。在實際工作中,這種了解學生的過程是一項細致的工作,也是許多人不愿干的工作。但要上好課,就必須做好這項工作。要做一名好的教師,要想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就要多接觸學生,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和真實的需求,這樣,才有利于我們去組織教學。因此,我認為,充分了解學生的真實情況,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二、科學設定教學目標,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有力保障
教學目標是一堂課的指導思想,是上課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教學的靈魂,它決定著教學的成功與失敗。因此制定明確、恰當的教學目標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明確,是指師生對一堂課應達到的目的、方向要有共同的認識。恰當,主要指要符合年齡段的特點,符合教材的要求,符合學生的實際。
教師在備課時要根據學生實際和教材特征,制定出具有整體性、差異性、層次性的目標。這樣的教學目標具有人性化的特點,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各自的知識、能力起點上獲得發展,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有的教師授課,常常把教參書上的目標確定為自己的教學目標,教參書上的重點、難點就是自己授課的重點、難點。這種不結合學生實際,一切照搬的本本主義,是當前一些教師教學過程中的最大弊端。教參書制定的目標、難點、重點是針對全體學生而言,而我們授課的每一個班級,僅是一個點,每一個點都有其特殊的個性。地域、民族的差異性,學生文化背景的差異性等都要求我們的教學要因地制宜、因人而異,不能照搬本本,照本宣科,否則,只會事倍功半。一個班級內的幾十名學生,他們的理解能力和基礎往往是不一樣的,因此,在設定教學目標時,既要考慮到面(全班),又要照顧到點(學生個體差異)。必須樹立這樣一種理念:不求每一位學生同樣發展,但都要發展;不求每一位學生同步提高,但都要提高。有進步就好。對于基礎好、智商高的學生,目標可以適當高一些。對反應慢、基礎差的學生,我們可以適當降低目標,讓他學有所獲。能在學習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快樂,有進步就行。如果都要求同樣,當目標過高無法實現時,有的學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會受到打擊,會導致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因此,我認為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來設定教學目標,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有力保障。
三、科學合理的課堂結構模式,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新課改要求已經告訴我們: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情境、協作是學習環境中的重要因素,在設計課堂結構模式時要綜合考慮這些要素。伴隨著新課程的深入,我們的課堂勢必會發生一些變化,以往的“師問生答”要變成“暢所欲言”,學生的“紋絲不動”要變成“自由活動”“師說生聽”要變成“自主探索”。那么在這些的背后,我們教師千萬不要使自己的課堂失去效力,要組織有效的活動,引領學生積極參與、有效參與。積極參與是指心理上、情感上對參與的體驗,學生的參與應該是積極的、活躍的、主動的、自覺自愿的,而不是消極、被動、應付地參與。學生在課堂中一方面表現出對活動具有濃厚的活動興趣和高昂的活動熱情,自始至終體現出了參與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從參與活動的范圍上,不是少部分人參與,而是人人都卷入其中,全員參與。有效參與是學生認知發展、有效學習的保證,離開學生的思維的有效參與,不可能有真正的學習結果。因此,我認為,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來設計我們的課堂教學模式,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四、充分展示學科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又一重要手段
我們的每一門課程,無論是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都有其自身的魅力。作為教師,首先,要對所教的學科有較全面的理解,能準確把握學科知識的發展趨向,能認識到所教學科知識與學生成長的關系,與社會生活的關系。并且教師本人要有把這種認識和理解具體化、生活化的能力,問題要有趣味性——將問題置于生動有趣的情境中,使學生的認知因素與情感因素共同參與解決問題的活動中來,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輕松的發展。問題情境的呈現要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作出適當的選擇:小學低、中年級學生比較關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而中、高年級的學生對“有用、有挑戰性”的任務感興趣。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可以從生活中的具體事實或有趣現象引出問題;從情節生動的童話和故事情節引出問題;從游戲活動中引出問題;從直觀演示或實際操作引出問題;從新舊知識的矛盾引出問題等,讓學生在生動具體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總之,富有情境的課堂影響著學生的心靈與人格,在每一個學生的內心不斷建構一方美麗的精神樂土;富有情境的課堂,能釋放出無窮的魅力,在學生的心田上綻開絢麗的花朵;富有情境的課堂,能讓生命的精彩在課堂上涌動。
在教學過程要適當地展示學科魅力,讓我們傳授的知識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習過程充滿樂趣,使學生養成追求新知識的習慣,主動學習、自主學習,這樣會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有成效。其次,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美國紐約有一所中學,被譽為“天才的搖籃,哈佛的熔爐”,它的學生大部分能進入哈佛大學學習,這就是著名的道爾頓中學。為什么這所中學會有這樣的名氣?這與學校的辦學理念有很大的關系。他們的理念是:孩子的初期教育條件中,最重要的不是增加孩子的知識,而是使他們對學習產生興趣。我們中國也有“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一說,把興趣還給學習本身正是我們現在課堂教學追求的境界。因此充分展示學科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又一重要手段。
五、充分展示教師的人格魅力,構建和諧師生關系,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教學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種師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只不過這種溝通和交流帶有一種明顯的目標趨向,只有保證這種溝通和交流的順暢有效,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怎樣才能夠使師生之間的交流溝通更順暢更有效呢?真誠的情感投入是前提,教師對于學生要充滿愛心,要把學生看做一個獨立的并且有自己思想的個體,只有這樣,才能夠在情感上和身體上與學生平等。只有平等的師生關系,才能夠有課堂上有效的溝通和有意義的交流。這種溝通不是強迫式的,這種交流也不是對答式的,而是一種師生之間情感互動的結果,只有情感融合的交流才能充分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過去,我們強調師道尊嚴,認為教師是學生的長輩,對學生可打、可罵、可責備,可以代替家長行使權力,忽視了學生的主觀感受。今天,新課改樹立了師生是課堂中的平等對話者理念,既體現平等,也充滿民主意識。
新課改背景下的教學,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為本,充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要放下架子,走近學生,與學生交朋友,走進學生內心世界,努力構建一種和諧師生關系,讓學生喜歡你,進而喜歡你的課。學生年少、很感性,他們常會因喜歡一個教師而喜歡一門學科,也會因厭惡一個教師而厭惡一門學科。因此,我們要想讓學生喜歡我們的課,就要充分利用教師的人格魅力來吸引學生,做一個學生喜歡的教師。加強學習,完善自我,做一個學生喜歡的教師,充分展示教師的人格魅力,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又一手段。
人類社會已進入21世紀,過去的許多東西在今天這樣的環境中都會產生新的變化。作為一個教師,我們只有努力學習,提高自己,才能使自己適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鐘祖榮.多元智能理論解讀[M].北京: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