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課堂教學應該追求的永恒主題,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當前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和根本要求。然而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要實現用最少的時間使學生獲得最大的進步與發展,中學新課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使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因此,探討和分析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深刻理解其內涵與實質,對課堂有效性教學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一、教學的有效性
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其共同點都是:
1. 有效果
是指教學結果中與預期教學目標相符的部分,它考查的重點是學生,是對教學活動結果與預期教學目標吻合程度的評價。
2. 有效率
由于教學投入的直接表現是師生雙方時間、精力的投入,教學產出的直接表現是教學效果,在教學實踐中實際就是教學效果產出的教學投入。
3. 有效益
教學效益是指教學活動的收益、教學活動價值的實現。具體地說,是指教學目標與特定的社會和個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以及吻合程度的評價。“是否吻合”是教學效益質的規定,“吻合程度”是對教學效益量的把握。
二、有效的課堂教學
有效的課堂教學是指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而組織實施的課堂教學活動。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正是在教學效果中體現出來的教師和學生共同活動,引起學生身心素質變化并使之符合預定目的的特性。有效教學必備條件是能引起學生的學習意向,有效講解,呈現教學內容,采用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教學環境寬松、和諧、規范。
三、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主要策略
1. 教師的備課有效化
有效教學理論作為新課改的理論基礎之一,其核心問題就是教學的效益問題。“備課”是教師重要的教學行為,更應注重效益。
備課的目標要注重實效。新課程有新課標,教師備課的真正目標就是如何達到新課標的要求。新課標要求教師備課的有效目標必須既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又強調師生雙邊、多邊活動的過程。
備課的形式要符合實際。新的備課形式應該是豐富多彩、靈活多樣的,要因課程內容、教師能力水平的不同而異。如活動類課程,應以場所、器材、學具及活動的組織安排等準備為備課形式,實驗課應著重花工夫做好實驗的物質準備、分組安排等。這些類型的課不必拘泥于將一切都寫在備課本上,有平行班級的,應大力提倡“集體備課”方式。而教齡長、經驗豐富、素質高的教師,提倡在書上“點畫批注”,讓他們騰出精力和時間搞研究。
備課的評價要促進發展。按照“課改”的新要求,教師的備課評價應該體現學科特點、教師特色,要有利于教師的提高,有利于學生的發展,無論是哪一門課,無論是老教師,還是年輕教師,只要能按這個總要求去備課,就都是好的備課。所以,建立一套符合“課改”要求的新的備課評價標準,是促進教師有效備課的關鍵。我們認為新的備課評價標準應把握以下原則:照搬照抄要嚴禁,千篇一律要否定,過程思路有特色,促進發展目標明。
2. 教師的教學行為整合化
教學方法:“設疑”與“質疑”的整合。“質疑”是學生的反思性活動,反映的是學生對疑難問題的關注程度和興趣集中程度。“設疑”是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所設置的疑難或障礙。為實現兩者的整合,教師首先要巧妙設置問題。其次,教師要精心營建問題情境。問題情境可設計成顯性的,也可設計成隱性的。教師和學生在設疑、質疑的相互依托與影響中形成團隊學習的精神,能起到教學相長的作用。
思維方式:“收斂”與“發散”的整合。收斂性思維與發散性思維方式各具優缺點,因而教學活動應依據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知識基礎、生活經驗等各方面條件,針對不同的問題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實施新課程后,教師較多地強調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轉變了以往教學對學生的約束。如果教師僅僅強調發散性思維的訓練,就會使學生形成一種新的思維定式,導致學生忽視教學內容難易、忽視節約學習時間等新的弊端,出現即使能夠利用較簡單的程序和方法去解決問題時也會選擇較復雜的學習活動的情況。
價值標準:“教育權”與“受教育權”的整合。新課改的意義在于實現以學生為本的,將學生視為人的教學目標。在此前提下,教師所擁有的教育權并不是其個人的私有權利,而是為保證學生的受教育權服務的。
3. 教師的評價激勵化
評價具有激勵性,有助于學生欣賞自己的成功,發展積極進取的自信心,提高學習的動機并形成成就感,是實現有效學習的催化劑。在評價過程中應注意恰當使用鼓勵性語言,進行適當地表揚。表揚和獎勵的質量較之頻率更為重要。對激勵的成功運用取決于時間和方式的恰當與否,過分、過于夸張的獎勵會降低內在動機;教師表揚的頻率與學生的學習收獲并非總成正比,某些時候會因關系不大而使表揚變得無足輕重。可以說,不同的學生,其內在動機系統存在著個別差異,因此對不同的學生要采用不同的激勵方式。
4. 課堂掌握的三度化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教學速度、教學密度、教學難度的調控,直接影響到教學效率的高低。其一是課堂教學的速度。它是指單位時間內所完成教學任務的一定量,教學速度的快慢意味著在恒定的單位時間里接受信息量的多少。其二是課堂教學的密度。它是指單位時間內完成一定質量的教學任務的程度。課堂教學傳授新知識越多,其教學密度就越大。提高思維密度即設法讓學生在一堂課上有較長的有意注意時間,積極主動充分地開展思維活動。其三是課堂教學的難度。它是指教授者和學習者在教學時感到的表達、理解、運用等方面的難易程度,這里主要是指學生學習時的難易程度。過難,學生不理解,是浪費;過易,既降低了教學要求,又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更是浪費。
總之,課堂教學是千變萬化的,我們只有不斷探索、不斷分析、不斷嘗試、不斷創新,才能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通渭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