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我認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實踐活動,既能培養學生的興趣,使學生鞏固學過的知識,又能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一、開展數學實踐活動,激活創新潛能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手和腦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些聯系起著兩方面的作用:手使腦得到發展,使它更加明智;腦使手得到發展,使它變成創造的聰明的工具,變成思維的工具和鏡子。”教學時,我放手讓學生參與操作,通過擺、拼、折、量、捏、切、畫等活動,激勵學生在手指上創新。例如:把兩個棱長都是a厘米的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同學們受定式影響,都用長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列式為2a×a×4+a×a×2=10a(平方厘米),這時,我讓學生拿出兩個正方體拼一拼,觀察思考有沒有更簡便的解法。有的同學恍然大悟,列出了12a-2a=10a(平方厘米)。這樣學生從形的方面進行思考后,逐漸過渡到數的方面進行思維,另辟蹊徑,實現了創新。
二、開展數學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方法和能力
葉圣陶說得好:“學習一定要和實踐結合起來,實踐越多就知道得越多。”對于小學生,教師要盡可能地運用直觀教具、學具開展實踐活動,通過生動形象的感性材料和語言描述,使學生的學習從感覺表象到達思維,從而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方法和創新能力。如在學習“長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和三角形”這四種圖形后,我指導學生動手實踐,認識這四種圖形之間的聯系。并在實踐活動中觀察、比較,探索規律,以平行四邊形為基礎圖形,建立幾種多邊形之間的聯系。教學時,我先讓學生在釘子板上用橡皮筋圍成一個長方形,學生自己將平行四邊形的一個角變成直角,這個平行四邊形就變成了長方形;如果將平行四邊形上底(左或右)端的頂點沿上底向另一頂點靠攏,使上底的兩個端點重合,平行四邊形就變成了三角形。由于這些圖形之間有緊密的聯系,所以它們的面積計算公式也都可以用底乘以高來進行統一。活動時,我力爭做到人人動手,按要求進行,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感知,形成初步的感性知識,然后再內化為自己的認知結構,從而清楚地知道了這四種圖形的關系,而且牢固地掌握了這四種圖形的面積的計算方法。同時,也對學生進行了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教學實踐表明,教師指導學生動手活動,實際上是一種有效的探索活動,這種活動能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三、開展數學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數學學科課程是以教學系統的理論知識為主的,而數學實踐活動是以學生所學的數學知識為基礎,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拓寬知識范圍,并觀察和體會所學的數學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例如學習了面積計算,讓學生實際測量操場、花園、圓形水池的面積;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表面積,讓學生制作各種紙盒;學習了統計圖表,組織學生調查、咨詢、收集有關電話、手機話費方面的信息,讓學生用學過的乘除法知識、折扣知識等解決有關話費系列的問題等,進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總之,動手實踐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有效方式,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和認知特點,有利于發展學生思維,有利于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素質,有利于提高我們的教學效率。
(新安縣城關鎮工農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