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主學習”是在自我監控下的學習,學習主體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需要自定學習目標,對學習活動有自覺的意識反應,同時獲得積極情感體驗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它是在《新課程標準》精神指導下,運用科學的原理和方法,根據小學生身心特點和語文閱讀教學的實際,以促進其學習技能的形成和發展為途徑,以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造”的21世紀新人為目標的新型教育方式和學習方式。筆者在多年的教學中,積極倡導著“自主學習方式”的研究,并與同行一同探討。
關鍵詞:自主學習;提高興趣;拓展空間
“自主學習”是在自我監控下的學習,學生在明確學習任務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自定學習目標,能自覺、自主地進行學習,并努力使自己完成學習任務的一種學習方式。小學語文“自主學習”教學策略是在《新課程標準》精神的指導下,運用科學的原理和方法,根據小學各年段學生身心特點,在教學中以促進其學習技能的形成和發展為途徑,以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造”的21世紀新人為目標,構建新型的教育方式和學習方式。
一、激發氛圍,促進自主學習的熱情
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營造激發情感的課堂教學氛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自由地讀書、盡情地說話,讓學生大膽地解放大腦、大膽地放飛想象,從而使思維動起來,體驗真起來,語言活起來,使學生自主獲取知識,享受到更多的學習樂趣。如《趙州橋》教學片段:
師:你對本課還有什么疑問嗎?
生:(站起來大聲地)老師,我覺得課文中“還有的刻著雙龍戲珠”后面的句號應該改成省略號更好一點。
師:(面帶微笑)你能說說你的理由嗎?
生:因為我覺得這么長的趙州橋上應該不止這三種龍的圖案,肯定還有龍的其他圖案,所以我覺得改成省略號會更好點。
師:(語氣很激動)讓我們全班為謝×同學鼓一分鐘的掌。
(感覺又驚訝,又欣喜,學生竟然能大膽給“課文”挑刺。教室里頓時響起一片熱烈的掌聲,在大家的掌聲中可以看到謝×的臉上充滿了自豪和激動)
熱烈而又持久的一分鐘鼓掌完畢。
師:同學們說一說,老師為什么要給謝×鼓掌呢?
生:因為他發現了我們都沒發現的問題。
生:因為謝×能夠提出課文中的缺點來,很了不起……
課例中,教師充分相信學生,打破傳統的課堂規矩,鼓勵學生不迷信書本,不盲目服從老師,敢于質疑書本,讓學生始終在一個寬松、民主、和諧的氣氛中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參與實踐,充分體驗、享受語言文字給他們帶來的無窮樂趣。
二、改革教學方式,提高自主學習的興趣
時下的語文課堂講風太盛,細剖細磨,頗有魅力的作品,一經肢解性講析,難于避免因重復而導致的時間、精力的無意義耗損,同時打破了文章的整體美感。閱讀教學要改革教學方式,實現減時增效,把課堂時間“最大化”地優化起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教學時,教師絕不能拋開學生的第一體悟而分解內容,一切字詞的解釋、語句的揣摩、段落的講讀,都應以把握文意為目標,從整體感知到細部體會,再從細部收獲回到領悟文意,使學生在一篇課文學習過后,留下的不是簡單機械的語言符號,而是鮮活的、靈動的、有機的篇章;不是喪失美感的知識點范例,而是美的、帶有無窮意味、充滿睿語哲思的精華。如老教材浙教版《趕花》教學片段:
師:養蜂人的生活是這樣的艱辛,但又能“趕”出什么呢?
片刻的朗讀聲之后,學生陷入了沉思,并紛紛說出自己的觀點:
生1:能趕出幸福生活,因為有花才有蜜,有蜜就有錢,有錢才能過上幸福生活。
生2:能趕出知識,因為養蜂人一年四季大江南北地趕,自然閱歷就豐富,知識面就廣。
生3:能趕出人對大地的親情,每年每季每天都從這片土地經過,怎么不會日久生情呢?
生4:能趕出敬佩,我從蜜蜂的行為中知道,蜜蜂累死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非常令人敬佩。
生5:蜂兒釀成百花蜜,留得香甜在人間,養蜂人就像蜜蜂一樣用自己的辛勞創造了巨大的財富……
出示:蜜蜂啊,我贊美你。你是勤勞博采的專家,你在萬花叢中飛,為人類釀造醇酒般的蜂蜜。
教學中,我緊緊抓住“能趕出什么?”這個中心問題,從“大局”入手,再以此為基點,輻射出去,引導學生讀書,由學生自由發揮,充分挖掘教材,逐層深入,在邊讀、邊思、邊議的過程中學會了讀“書”,這樣就不致于漫無目的,焦頭爛額,而是有機地串起來,真正做到了“提得起放得下”。久而久之,學生的自我構建能力也會得到提高,而不再是毫無目標、毫無意義地去認識知識、了解知識。在這樣的充滿詩情畫意的朗讀感悟中,學生研讀文本的興趣濃厚,對文本的理解愈來愈深,從而明白了養蜂人是因為他們生活在美麗的鮮花中,還因為他們用艱辛的勞動釀出了像“花”一般的生活,為我們的生活創造了巨大的財富。
三、倡導個性化閱讀,拓展自主學習的空間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師要引領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體驗、感悟,在自我發現、相互交流中理解知識,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談出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看法,從而促成從課文語言到個性化語言的轉換,使孩子們的個性得到張揚。如教《一夜的工作》一課時,對“總理讓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數得清顆數,好像并沒有因為多了一個人而增加了分量”這句話,可以組織學生讀書討論:“到底花生米是否增加?”在學生仔細閱讀后,讓持兩種意見的學生各自陳述理由,教師再相機誘導。從上文的“兩杯”綠茶可以推斷,花生米也應該是兩個人的,既然是兩個人的,當然應在一個人的基礎上有所增加。再從這個句子本身來看,可把“好像”去掉讓學生讀一讀,“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數得清顆數,并沒有因為多了一個人而增加了分量。”顯然,如果去掉“好像”,是肯定花生米沒有增加。那么,加上“好像”呢,意思是實際上增加了,但看起來像沒有增加似的。在學生明確了這一點后,可進一步讓學生思考,增加了分量的花生米都可以數得清顆數,可見平時沒有客人時就更少了,從而進一步體會周總理生活的簡樸。
四、注重閱讀積累,提高自主學習的成效
閱讀量的積累,是小學生語文能力質的飛躍的重要前提。要有效地預防和遏制學習的“高原現象”,必須加強課外閱讀,語言文字的學習最重要的是積累內化,而閱讀是最好的積累內化,能讓學生有足夠的“大語文”儲備量。語文教師不能只是滿足于把自己的知識傳輸給學生,最重要的是要給學生以良好的引導和影響,讓他們開闊視野,自覺地進行力所能及的涉獵,去汲取豐富的語文養料。語文教師在教好課內閱讀的同時,應花大力氣來突破另一重大課題——向課外擴展。如在教學了《三顧茅廬》后,學生對三國時期的這段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教師適時地引導學生閱讀《三國演義》這部名著,給予充分的自主閱讀。學生不僅了解了歷史,更會在閱讀中去用心揣摩書中人物的個性特點。這樣,既擴展了學生的閱讀面,又給了學生一個自由發揮的空間,讓他們靈動的思想自由地翱翔于“書海”之間,使他們的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得到了培養。
總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自主學習”策略是以學生為本的教學,重視學生自我意識的培養,能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為學生創設最佳的學習狀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不僅有利于學生養成完整獨立的人格,而且真正體現了變“教我學”為“我會學”的“自主學習”為核心目標的教育教學思想。
(樂清市柳市鎮第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