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中國正在進行一場深刻的教育變革,中職教育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和難得的機遇。本文借助在當今矛盾日益突出的中職教學中,以中職會計教學中遇到的一系列問題為例,折射出中職教學“變則興,不變則衰”的道理。
關鍵詞:中職會計;問題;對策
筆者多年來一直在中等職業學校從事會計教學工作,現僅就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創新中等職業學校會計教學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目前中職學校會計教學的現狀
1. 教學目標存在偏差
由于教育觀念和認識上存在偏差,導致中職學校會計教學目標與大學會計教學目標混淆,不少中職會計教師依照對大學會計專業學生的要求來對中職會計學生進行上課。
2. 教學方法不適合學生
受客觀條件和傳統觀念所限,課堂上教師大講生硬難懂的會計理論,一味地灌輸;課后學生大量做會計分錄,把學習會計的過程化為“課堂聽講題,課后去做題,考試就答題”的題海模式,缺乏對會計學原有魅力的體味和認識。殊不知,會計是一門實踐性和操作性很強的學科,其來源于實踐,并隨著周圍情況的變化而變化。這種純理論的教學方法,不僅會造成學生逐漸對會計這門課喪失興趣,而且培養的都是“眼高手低”的學生。不會會計實務的實際操作,學生的就業情況可想而知。
二、中職會計教學的創新
1. 改變精英教育,善待每個學生;放下“成才”觀念,培養生存能力
中職會計學生不同于大學會計學生,不是培養會計學方面的高端研究人才,而是把會計作為一種謀生的手段。中職會計教師應以這種教學目標為主,想方設法降低學習難度,培養學生學習會計課的興趣,理論和實踐操作相結合,重點是會計操作技能的培養。
2. 創新會計教學方法
(1)專業詞語簡化法。
①顧名思義法,即望文生義法。比如:我們講什么叫“實收資本”?書中解釋道——是指企業按照章程規定或合同、協議約定,接受投資者投入企業的資本。教師沒必要讓學生死記定義,應盡量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可從字面上直接解釋為——企業實際收到的投資本金即為“實收資本”。
②形象解釋法。用生動有趣的事例來講解生澀難懂的會計知識,既可提高學生興趣,又可加深記憶易于理解。比如:外購固定資產可分為兩種——其一是企業購入不需要安裝的固定資產,應借記“固定資產”科目,貸記“銀行存款”科目。其二是企業購入需要安裝的固定資產,應先通過“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待安裝完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時,再由“在建工程”科目轉入“固定資產”科目。照本宣科的教法毫無教學效果,用生動的形象教學法是真正的“寓教于樂”。不需安裝的固定資產好比“胎生動物”如小牛。而需要安裝的固定資產就好比“卵生動物”如小雞,是由蛋經過一定時間的孵化而形成的。
(2)真實生活滲透法。
①基層生活直觀法。在講有關會計憑證的填制時,講得再動聽也不如實際拿出真實的原始憑證和記賬憑證,手把手教學生如何填制憑證。
②社會案例聯系法。應注重在講課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利用案例來塑造學生的品格,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像現金收支是有嚴格規定的,不得“白條頂庫”,不得設置“小金庫”,不得非法套取現金等。教師可以分別舉社會上的案例來教學,這樣不僅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而且警告學生如將來不遵守相關法律規定,會給自己造成怎樣的影響,從思想上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再如“應付賬款”的產生原因是什么?很明顯,是由企業賒購產生的。可以做這樣的會計分錄:
借:原材料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應付賬款
那么就有一個疑問,是不是只要企業想賒購東西,就可以貸記“應付賬款”呢?在社會生活中,只有當一個賒購企業有良好的社會誠信度,對方企業才會同意你賒購。教師亦可正、反找實例對比講課,這樣更能加深學生對企業誠信、個人誠信價值的理解。
(3)實踐引入法。
在會計課中實行實踐引入法是以培養學生的會計實踐業務操作技能為主要學習內容,營造會計崗位工作情境,按照會計行業的要求培養學生,實現“零距離對接”。例如講完一定的會計理論知識以后,抽出大約3~4周時間,集中在會計模擬實驗室,7~8個人為一組,每組實施會計崗位分工,完成各組的一整套會計實務操作業務,教師在其間給予適當指導。這樣理論結合實踐,用理論指導實踐,不僅能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不足,而且能加深他們對理論的理解。
總之,在新的歷史時期,作為一名中職會計課教師,唯有變壓力為動力,絞盡腦汁提高教學質量,想方設法培養技能型人才,才會獲得機遇的垂青。
參考文獻:
[1]吳軒.對中等職業教育現存問題的思考
[J].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