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通過創設歷史問題情境、創設主動學習活動的內部條件開始,去努力激發學生對歷史新知識的認知需要,以形成學生真正的、內部的認知動機,以間接方式影響學生能動的學習過程。
一、科學利用實物展示歷史情境
歷史知識雖然具有“過去性”,但又具有“直觀性”很強的特點,包括如實物、模型、歷史圖片、歷史地圖和圖表以及文物古跡等。教師在講授歷史知識時,要科學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再現歷史情境,最大限度地讓學生掌握距離他們極其遙遠而難以形成有效記憶的歷史知識。如在講授“秦朝統一貨幣”時,將仿制的秦“圓形方孔錢”向學生展示并作了適當介紹,并出示清朝的“康熙通寶”加以對比,使學生對“秦始皇規定以原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銅錢為全國通行的貨幣,后來歷朝的銅錢都仿照秦朝的樣式”的知識有了感性的認識。這樣就把較復雜的問題簡明化,抽象的問題形象化,使學生易于理解。它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生動活潑地學習。通過實物對感官的刺激,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啟發學生的思維與想象,有利于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養。實物例證是學生獲得概念和發現規律的基礎,它使學生能較“真實”地體驗和感受歷史,有條件的都應該在課堂中充分展示。
二、依托音樂平臺,營造歷史氛圍,用心領悟歷史
音樂的思想感情是強烈的,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它反映社會生活,最能渲染情景,創造氣氛。在中國近代史上產生了許多有關的革命歌曲,如《長征組歌》《松花江上》等,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運用好這些革命歌曲。例如教師在講“九·一八”事變時,可先播放《松花江上》這首歌曲,讓學生跟唱,嘗試著與歌曲融為一體,并體會這首歌所表達的感情。通過這樣的教學活動,學生們深深感受到了當時東北人民對故鄉的眷戀和被迫背井離鄉的悲痛之情,完全陷入到所創設的情境之中。然后學生進入學習,也就能很快進入狀態。通過教師聲情并茂的講述,學生自由的討論,配上組歌升華,學生們學習后會更加痛恨日本的侵略,并對東北三省的淪陷、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有了更深的認識。
三、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陶冶學生情操
眾所周知,歷史學科具有極強的“過去性”特點,學生們無法對歷史現象、史實進行直接觀察,給出相應結論。這就給教師的教學、學生的理解帶來了困難。教師要有效運用多媒體再現歷史現象,幫助學生建立起對歷史的感性認識。
多媒體能逼真地再現課本上的歷史事件,使歷史事件較為真實地重現在學生眼前,由平面到立體,由靜止到再現歷史運動畫面,充分調動起了學生的所有看、聽、思等所有感官,投入到對歷史知識的理解中去,使學生身臨其境,受到感染和啟示。例如在講“鴉片戰爭”內容時,可播放電影《林則徐》中的幾個鏡頭:官兵吸食鴉片,精神不振,戰斗力削弱;政府白銀外流,影響清政府的財政收入;人們吸食鴉片,造成家破人亡。短短幾個鏡頭,不僅形象地再現了鴉片輸入給中國社會帶來的災難,而且增強了學生對毒品的認識,了解了毒品的巨大危害,使學生在接受歷史知識的同時也自覺地受到防毒反毒的教育。而且學生們在這樣的情境學習中,能夠形成離開課本也能在腦中再現歷史畫面的良好習慣,不易遺忘,推動了學生們對歷史知識的進一步學習和理解。
四、創設課堂討論與表演情境,嘗試合作學習
積極的課堂討論能夠烘托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合作精神,有效推動歷史新課程教學的深化。因此,歷史教師要將課堂討論作為教學常態,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課堂討論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探究的內容是充實豐富的,教學中既可通過對教學內容重難點的善疑巧問、淺處探問、明知故問等,組織學生進行限時性課堂小組討論,也可結合學生經驗和生活實際,對重要的歷史問題進行專場課堂討論或辯論,使學生在相互爭辯中明事理、亮觀點、提能力、贏尊重,并養成競爭意識和合作精神。
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歷史教師要樹立新課程理念,深入探究歷史情境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這不僅有利于重點、難點的突破,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相信經過不斷的嘗試和革新,情境教學法將會有更多的突破,它的運用將會給歷史教學注入持久的活力。
(遷西縣舊城鄉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