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臃腫復雜的法律、偏好訴訟的文化,導致美國官司泛濫成災,有些官司只能用荒誕不經來形容。過度訴訟的環境下,商界如履薄冰;一些時過境遷及作為政治較量武器的法律,更制約著經濟的發展。
在中國經濟完成了第一階段的騰飛后,完善社會主義法制建設顯得尤為重要??v觀“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指標,從國內生產總值、城鎮化到能源消耗等,無一不需要法制的呵護和保障,此時此刻,借鑒美國的經驗和教訓,無疑是必要和適時的。
美國是一個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的典型,也是人人學法守法的典型??梢哉f,沒有這兩個典型,就沒有美國今日的強大。但是,美國的法律制度又在發展中變得臃腫復雜,人人學法守法則演變成了人人以法律為武器牟利的畸形社會氛圍,成為制約社會和經濟發展的瓶頸。
美國法律的歷史淵源
美國所屬的英美法系又稱普通法法系,與大陸法系是影響最大的兩大法系。英美法系起源于英國,18、19世紀,英國的勢力擴張將其法律制度帶到了殖民地觸及的每一寸土地;此后,超級大國美國的崛起更加深了英美法系在全球的影響。
英美法系最大的特點就是強調法典的延續性,以判例法為其主要形式,法官不但應用法律審判,他們也是法律的締造者和完善者。因此,在美國,商界對史無前例的訴訟特別關注,因為其審判結果以后往往會被廣為援引。
美國法律體系中,至高無上的當屬憲法。在美國,最常聽到的一個概念就是“合憲性”(constitutionality),如果“不合憲”,政府決定了的不算數,國會立了法的也不算數。奧巴馬簽署通過的醫改法案之所以被多個地方法院判決無效,依據就是其中強制要求美國人購買醫療保險的條款不符合憲法。
律師多如牛毛
依法治國的美國,一大特點就是律師多。美國究竟有多少律師?大約115萬個,也就是說,平均每265人中就有一個律師。美國律師約占全世界律師總數的70%,絕對排名世界第一。
美國律師不僅人數多,而且身處高位,影響巨大。以上一屆(第11屆)國會為例,435名眾議員中168名有法律學位,占38.6%;100名參議員中57名有法律學位,占57%。美國政府官員中更是律師多多,像現總統奧巴馬、副總統拜登、國務卿希拉里、前總統克林頓都是律師出身。所以在美國,依法治國變成了名符其實的律師治國。
在美國,一個律師樓合伙人的平均年薪在17萬美元左右,在紐約曼哈頓這樣的地方,名律師年收入上百萬美元并不稀奇。政界的炙手可熱,現實的誘人高薪,加上電視劇和新聞中出盡風頭的名律師,使得律師成為美國高校暢銷不衰的熱門專業。雖然美國律師樓人滿為患,失業大軍中也不乏律師,可是想入圍城的大有人在,每年約有10萬名大學畢業生趨之若鶩報考法學院(在美國,報考法學院如同考研究生院,要大學畢業后),每年約有4萬名法學院的畢業生加入律師行業。
本人剛到美國留學時,一度準備報考法學院。一位留學生顧問休斯夫人和我很知己,她直言不諱地勸我:“你有沒有聽過關于律師的笑話—當被問在醫學院供做實驗的小老鼠不夠用拿什么代替時,美國人異口同聲地回答:用律師代替!”
雖然美國的法律制度師承英國衣缽,但在濫用法律上絕對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我常常和英國公司打交道,他們對美國人動輒請律師的行為頗不以為然。這也可以從律師占總人口的比例中看出來:英國約有15萬名律師,即每400個英國人中只有一個律師。
法律被濫用:荒唐官司不勝數
美國人常常就究竟是律師太多引起官司多,還是官司太多造就了律師大軍爭論不已。沒有爭議的是,美國人花在打官司上的錢排名全球第一。美國人以愛汽車聞名于世,可是他們每年打官司花的錢超過了買新車。2002年,美國的訴訟案為1600萬件,今天的數字不得而知但可想而知。2003年的數據表明,訴訟律師共為他們的原告贏得了400億美元的賠償。
在這里,打官司不是作為解決糾紛的最后手段,而常常是第一手段。我太太2001、2010年分別在伯明翰和達拉斯的兩個小區內散步時受到鄰居家狗的驚嚇,有意思的是,前來安慰的鄰居都建議我們狀告養狗的鄰居。美國人好打官司可見一斑。
恰恰是這樣的文化導致美國的官司泛濫成災,有些官司只能用荒誕不經來形容。比如,“百威”啤酒生產商安海斯-布希公司(Anheuser-Busch)曾被一位酒友起訴,原因是該公司的廣告在風光旖旎的熱帶意境中讓兩個運送“百威”啤酒的男子遇到了風情萬種的美女。此公申述說,這一廣告是虛假廣告,因為他常喝“百威”,但并沒有遇到美女的艷福,因此不但在生理和心理上受到了傷害,還遭受了近1萬美元的經濟損失,所以要求每天250美元的賠償。謝天謝地,法官還算清醒,法庭判安海斯-布希公司勝訴。
2005年的一起“偉大的美國褲子案”更轟動世界:一個華盛頓特區的法官狀告一個韓國移民開的洗衣店弄丟了他的一條褲子,索賠6700萬美元。那位可憐的移民曾先后同意將賠償額從3000美元上升到4600美元和12000美元,然而,利令智昏的法官只肯將索賠額降到5400萬美元。官司一再上訴,引發輿論一片譴責,直到2009年3月,此案才以貪婪的法官徹底敗訴而劃上句號。
為什么美國會有這樣一個訴訟文化?答案非常簡單,法律制度鼓勵這樣的行為。在美國,原告和被告各自負擔律師費(而歐洲大多是輸者負擔律師費),所以,打官司演變成了買彩票似的博彩行為。一個有趣的調查表明了美國人對法律被濫用所導致的過度訴訟的不滿:
??只有16%的人相信,美國的法律制度會保護他們不被毫無理性的訴訟糾纏不清;
?? 54%的人根本不相信美國的法律制度;
?? 67%的人相信,動輒就起訴的趨勢愈演愈烈;
?? 87% 的人認為,無理起訴變得太容易了;
?? 56%的人認為,美國的法律制度應該做體制方面的改革;
?? 87%的人認為,美國的法律體制被用來做彩票式的投機,人們希望中大彩!
過度訴訟下,商界如履薄冰
偏好訴訟的文化,加上多如牛毛的美國聯邦機構法律,編織起一張巨大的網絡,使得商界整天如履薄冰,不知哪一天就被告上法庭。據美國小型企業管理局(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的資料,僅聯邦機構的種種規定就使得美國商界每年不得不承擔約2萬億美元的費用。其中,來自消費者和員工的訴訟,尤其令企業頭疼。
曾經鬧得沸沸揚揚的老太太狀告麥當勞一案,對商界的影響極大。案情很簡單,一位79歲的老太太在麥當勞買了一杯價值49美分的熱咖啡,不慎將咖啡潑在身上造成三級燙傷,不得不住院8天,出院后進行了將近兩年的治療。老太太的律師說,麥當勞的咖啡太燙所以造成傷害,荒唐吧?可是,陪審團裁決麥當勞負有80%的責任,應賠償老太太286萬美元。裁決一出輿論嘩然,法官大概也覺得太離譜,把金額降到了64萬美元。最后,在麥當勞提起上訴前,雙方就賠償金額達成協議,但是賠償數目卻不為世人所知。
我當年在歐迪辦公工作時就遇到一個案例。一位消費者在試坐辦公椅時不慎跌倒,造成輕微骨折,于是狀告我們商店失職,沒有營造一個安全的購物環境。公司后來以5萬美元的庭外和解與她結案,我問法律部:“明明我們有理,為什么要賠她5萬美元?”法律部的回答是,官司打下去誰贏誰輸不得而知,但光是律師費就輕易會高達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美元,牽涉公司的人力和精力更是無法估算,更不用說對品牌和知名度可能帶來的損害。5萬美元對一個銷售額120億美元的大公司來說太便宜了,對那個消費者來說當然是天上掉餡餅,皆大歡喜,何樂而不為?我聽了目瞪口呆。
恰恰是這樣的法制環境和企業以經濟效益決定一切的態度,縱容了美國的過度訴訟,而這又恰恰令商界深受其害,誰之過?
消費者保護案之外,美國商界常見的另一類訴訟案,是員工狀告雇主。美國最高法院2011年6月20日裁定一起代表沃爾瑪160萬女性員工的性別歧視集體訴訟案無效,此案的焦點是女性員工指控沃爾瑪在提職和加薪時執行性別歧視的政策。此一裁決被認為是沃爾瑪和商界的勝利,如果沃爾瑪敗訴,不但賠償金額可高達上百億美元,而且類似的案件會接踵而至。
但是,此案仍有后患,因為最高法院的裁決只是認為,沒有充分的證據證明沃爾瑪全面地實行性別歧視的政策,但有明顯的證據證明,性別歧視作為個案的確存在,所以,員工可以個人名義起訴。事實上,這一集體訴訟案的兩個領軍人物已經決定繼續把官司以個人的名義打下去,代表此案的律師也揚言在考慮以個人名義立案,后續案件或將數以萬計。
據統計,截至2004年,美國每年約有8萬多起員工起訴雇主的個案,這個數字近年有增無減。每件員工勝訴的案例平均賠償金額為50萬美元左右,而這還不包括平均為67萬美元的懲罰金、雇主需要支付的律師費和其他訴訟費用??梢哉f,員工訴訟在美國是企業殺手。我在美國任職的第一家公司的老板,在一次被員工告種族歧視的訴訟中筋疲力竭,最后不得不庭外和解賠錢了事。事后他說:“這輩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平平安安地做生意,最怕的就是不知道哪一天被人告了鋃鐺入獄!”
在美國職場,由于性別和種族歧視,往往存在“玻璃天花板”,作為亞裔,我對此體會很深,不過,我非常不認同用訴訟的方式爭取晉升和利益。法律并不完美,但“玻璃天花板”也并非堅不可摧,我倒是更愿意用超人的努力和智慧去證明自己。
陳腐的法律傷害經濟
雖然立法的初衷是保護和促進社會的發展,但當法律的發展滯后于社會發展時,有法必依的結果恰恰是鉗制了社會的進步,所以,法界又有“不合理的法律不是真正的法律”(An unjust law is not a true law)的名言。在美國歷史上,這樣“不合理的法律”并不少見,其中,最陳腐、最不符合人道的法律,應該是施行長達224年之久的允許蓄奴的法律。從1641年馬薩諸塞州率先將擁有奴隸合法化,到南北戰爭后的1865年,美國通過對憲法的第13次修正,才徹底廢除奴隸制。
然而,“不合理的法律”并未由此絕跡。世界最大的建材連鎖店家得寶(Home Depot)最近遭到美國司法部的調查,事由很可笑,家得寶網站的一幅照片上,一隊美國士兵正從卡車上卸下購回的物品,網站的說明是“聯邦政府的錢在家得寶用得物有所值(Federal dollars go farther at The Home Depot)”??墒?,舊金山的一位法官認定該公司向政府銷售中國制造的產品,違反了《購買美國貨法案》 (the Buy American Act),因此引發了司法部的調查。
《購買美國貨法案》在1933年的大蕭條期間通過,其旨在保護美國的就業,要求凡是用于公共建筑項目的材料和工具,必須是美國或經許可的指定國家制造。在經過全球化大潮洗禮的今天,居然要根據這部時過境遷的法律懲罰美國的商店,實在是天大的笑話。不過,我在寧波的一家供應商專門生產旗幟,這家企業的老總告訴我,最暢銷的產品是美國國旗,但他們的旗幟既不賣給美國政府,也不賣給美國軍隊,原因恰恰也是因為《購買美國貨法案》。
美國政府在執行法律時可是毫不含糊,今年初,美國的一家批發商就因為把中國制造的產品賣給美國政府被罰625萬美元。家得寶被調查一案,正引起零售行業的普遍關注。
其實,連鎖店是美國僅存的幾個勞動力密集型行業,也是創造就業的大戶,懲罰它們來保護就業,真是對美國法律的陳舊和迂腐以及美國政府依法治國的絕妙諷刺。更何況,現在的產品很難說清在哪個國家制造,中國常常只是最后產品的組裝地,以貨易貨時代制造國的概念早已過時。這樣的法律不但很難執行,而且毫無疑問會增加公司運營的困難和政府的開支,其對經濟發展的傷害不言而喻。
法律的天平
在金錢與政治的砝碼下失衡
在美國,法律天平上的砝碼除了公義,也少不了政治和金錢。美國政客開口閉口最常用的一個詞就是“美國人民”,而實際上,美國法律常常服從于政治需要,很多法案都成為共和黨、民主黨進行意識形態較量的戰場,其設立未必有利于社會的發展,最典型的當屬《患者保護和可供得起醫療法案》(The Patient Protection and Affordable Care Act)。
民主黨不顧共和黨的反對通過這一法案,并于2010年3月由奧巴馬總統簽署。雖然其動機是給更多人提供醫療保險,但它在經濟艱難復蘇的時間出臺,卻與奧巴馬政府要刺激經濟、創造就業的戰略背道而馳。為什么?因為新的法案大大增加了企業的福利負擔,使得它們在增加新員工前不得不三思而后行。
最新的案例屬國會一直辯論的要不要提高美國最高借債上限的法律規定。其實,共和黨、民主黨都心知肚明,如果不提高上限,將會對社會信心帶來巨大打擊,甚至有可能像雷曼兄弟倒閉引發金融危機那樣引發巨變,但雙方仍然愈戰愈勇,不到最后一刻不休戰,令國內外社會的擔憂與日俱增。
美國法律為金錢左右也不是什么秘密。且不論富人在訴訟中往往能請到更具實力的律師,在立法這一根本環節上,富人也占盡優勢。在華盛頓,光是公開注冊的職業聯邦說客(federal lobbyists)就有17000名之眾。這些人常常是律師出身,很多在政府高層任過職,是華盛頓權利中心的內幕人,有翻手為云覆手為雨之功力。他們代表形形色色的利益集團,如保險公司、金融界、石油界、工會、消費者協會等,關系錯綜復雜,為的都是用法律為自己的集團牟利。1998-2010年間,金融、保險和地產業在游說方面的費用高達43億美元,醫療健康緊跟其后,為42億美元,這還不包括政治獻金。龐大的說客隊伍,使得一些法律成為某些集團的利益代言。
從這一角度看,中國在法治建設中,固然要借鑒美國依法治國的經驗,對其法律制度作繭自縛的教訓,也要引以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