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導國內先進制造業投資的本土PE,如何加大推力,紓解困難,讓上市資源最豐富的制造業這顆老樹開出新花?
在國內中小企業融資的主戰場—中小板、創業板,目前上市的企業大多數集中在現代制造業。傳統制造業依靠新技術、新裝備等科技手段提高勞動生產率,由主要依靠勞動能力的改善轉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現代制造業的概念從此誕生。
制造業是一個非常傳統的行業,每一個子行業幾乎都充滿了競爭者。也許只有在中國的創業板,這一行業才能如此繁榮—2009年9月首批上市公司的平均發行市盈率為55倍, 2010年11-12月間的公司平均發行市盈率達90倍上下,2011年6月以來發行的公司平均市盈率仍有28倍,即使發行市盈率為創業板史上最低的美晨科技,也達到18倍。2011年7月,中小板市場的平均市盈率為38倍,創業板則為46倍。只有在新興的資本市場,傳統制造業才能得到如此高溢價發行,并在發行后獲得市場的高估值。
在上市資源最豐富的制造業這顆老樹上,能開出新花嗎?PE對此怎樣看待?
現代制造業的歷史機遇
以注冊數量計算,民營企業占據現代制造業中最大的份額,今天,民營中小企業在不同行業已經各具規模并形成競爭格局,有些已經進入到資本運營的層面,其融資需求、融資結構也日益多元化。新興的創業板、重開的中小板,令中國的民營中小企業,也許進入了一個黃金時代。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因為機遇不會長駐,市場的高溢價,來自于中小板、創業板上市企業的高增長,也來源于市場現階段的供求關系。在兩市上市公司家數、總市值、流通量達到一定規模時,A股市場特別是創業板的總體估值,一定會趨同于全球資本市場的平均水平。因此,不難理解制造企業對中小板、創業板的濃厚興趣。
制造企業為什么需要上市?
能夠達到目前上市基本要求的傳統制造類企業,都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規模,進入較穩定的發展階段,年銷售過億,盈利過千萬。有了多年積累下來的資產、財富,經營企業已經不是為了生存而拚搏。進,則是第二次創業;退,則衣食無憂。企業家面臨的并非生死抉擇。傳統制造業上市的動力,歸納如下。
—企業發展帶來的融資需求。民營中小企業,大多數是從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下來,在社會整體資源配置并無優待的環境中生長。在國內的銀行借貸體系下,在歷次宏觀調控中,其每每是最受政策沖擊的群體。融資,用于企業發展,是民營企業家排名第一的上市理由。一些企業家看到,行業的機遇更多將來自于行業資源的整合,而橫向購并、縱向延伸,需要企業自身有更好、多層次的融資平臺。
—同業競爭對手已經上市,競爭格局有可能改寫,外部因素推動企業上市。在每一個子行業,往往最先上市的都不是排名最前的企業,企業家的上市意識及上市規范過程決定了上市的快慢。而某家企業的上市,往往會在該行業帶來上市沖擊波。上市公司不僅會積聚資金,提升品牌及知名度,更重要的是積聚行內的優秀、專業人才;各地對上市公司在稅收政策、土地資源等方面的支持,也會讓先行上市的企業獲得更多的發展助推力,也許一個行業的競爭格局會因此改寫。上市獲得的先發優勢,令任何一個行業參與者無法輕視。
—企業家希望留給下一代一個可以傳承的公司。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創業一代的民營企業家已經步入中年。對于他們而言,企業形成了一定的規模,而社會經濟大的環境、行業的狀況,相較20年前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他們不能不認真考慮第二代接班問題。無論第二代是否有興趣接手父輩打拚下的“江山”,給自己的孩子一個規范運營、“陽光”下運作的、可以傳承的產業,或是財富,是不少企業家對下一代的拳拳之心。
—給創業團隊、管理團隊一個資本增值的平臺。東方企業家講究情、理、義,企業渡過艱難的生存期、不進則退的發展期,具備一定規模后,一些企業家會積極地考慮與創業團隊、核心團隊分享企業增長帶來的收益?,F金或是股權,會給企業帶來不同的稅收、管理成本,對團隊的激勵作用也不同。而公開發行的股權,可以得到市場化的估值,是一個公開、相對公平的價值,且能讓創業團隊、核心管理層得到資本市場溢價帶來的收益。這樣的“交待”,也是不少企業家上市的動力。
—其他因素,如企業家的“面子”、當地政府的推動、調整股權結構等,也是民營企業上市的動力。
制造企業上市的困難
制造企業上市的困難不少,其中最主要的體現為五個方面。
1、自主創新及持續增長的核心能力。
制造業商業模式相對簡單,運營時間長,重資產模式多,特別是中小企業,往往面臨的市場空間大,但競爭激烈,市場份額分散,競爭手段也較為單一,生產成本控制、多年形成的客戶關系,是最主要的競爭手段。
中國已經是世界性的制造基地,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下,國內的制造業面臨嚴峻挑戰。在一些行業,競爭已經不僅僅是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整個產業鏈、國家產業布局、勞動人口等關鍵因素的全球性競爭。自主創新能力、持續成長的能力,是國內資本市場拷問傳統制造行業最重要的問題。
2、盈利并不等于合法的利潤。
民營制造企業,對上市最大的誤讀之一,就是分不太清楚“盈利”與“利潤”之間的區別。盈利,是企業每年產生的綜合收益,包含了業務所得、避稅所得、當地政府扶持等各類收益。而利潤,是指按照國家各項規章制度及上市規則,嚴格、合理、完全地計算了各項成本、稅率之后的稅后收益。很多時候,這二者之間的差距頗大。而一家準備上市的企業,是否達到上市要求,指的是其資產狀況,包括收入、資產、利潤,能否達標。
傳統的制造業內,企業運營時間長,達到上市所需的規范需要一個漫長而痛苦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上市的代價,是取得國內高溢價資本市場的昂貴的入場券。
3、現代化治理機制的缺失。
傳統制造業,家族企業比比皆是,決策快,效率高,但發展到一定階段,單靠企業家的個人能力并不能支撐一個規模化企業,制度的引入無疑會系統性地降低決策風險。一些企業會引入“外部人”擔任管理層,但核心的財務、銷售,并未放手。而由于種種原因,產業多元化的誘惑,企業商業秘密的保護,企業家生存的社會環境,讓未上市中小民營企業沒有內在的動力去建立現代化的治理機制。只有依照上市規范這個過程,才能讓“工廠”變為“公司”,“老板”變為“企業家”。
傳統的制造行業,是人民幣PE投資的重要領域,人民幣PE在完成投資后,積極推動企業的治理機制建立,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企業的決策風險。因此,在看到現階段所謂“PE暴利”時,也應看到PE的價值。
4、經營成本處于上漲周期。
在當前的國家產業政策環境下,傳統制造企業的經營成本處于上升周期,特別是一些重資產類企業,固定資產等資本開支大,而勞動力整體成本、環保等社會成本和銀行借貸成本的上漲,是傳統制造業面臨的整體問題。
5、企業家的心態。
投資一定要在正確的時間、行業遇到正確的人。企業家的心態,是決定傳統制造類企業上市與否最關鍵的因素。在形成一定規模后,“進”或是“守”或是“退”,企業是一個事業的平臺或是一個賺錢的工具,包括企業家的家族、健康、社會責任感,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選擇。
在1998年國內創業投資剛剛興起時,曾經有一位創業投資從業者,花一個下午的時間向一位企業家普及“股權投資”與“銀行借貸”的分別,企業家聽后恍然大悟:“明白了!拿銀行的錢是要還的,拿你們的錢是不用還的!”在目前PE火熱的時期,也聽到同行介紹,一位企業家在得到PE投資后,堅決不啟動承諾的上市程序,原因是,錢已經到手了,為什么還去做那么麻煩的上市?面對這樣的企業家,PE、VC都只能是含淚離場。
中國的互聯網行業投資,外資創投仍然是主導者,這與外資對不同行業的理解、不同背景的資金對不同行業的估值體系相關。本土創投則成為機械制造業、電子及光電設備業等先進制造的主導投資者,這與國內目前民營經濟的發展階段、國家產業政策導向緊密相關。在中國經濟面臨整體轉型的時期,如何通過分析民企上市的動力與困難,助力“中國制造”轉型“中國創造”,在傳統制造業這顆老樹中催生出新放的繁花,是本土PE的挑戰,是傳統制造業企業家的挑戰,也是資本市場監管層面臨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