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評論家詹姆士·W.布朗(James W. Brown)在其名為《文學與飲食》(Littěrature et Nourriture)的專著中稱,食物和文學一樣,都具備動態的意涵(比如吃的動作、習慣,以及烹飪食物等)。而食物及其動態意義又以多種形式,被用來構建小說中的社會關系體系,成為人物之間的重要交流方式。
在諸多美國少數族裔評論中,關于食物意象的解讀越來越引起文學研究者的興趣。但是,食物意象的族裔性并不是在它被評論之初就存在的。因為在西方經典文學作品及文論中,對食物和烹飪意象的運用與探討,早已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不過,當美國華裔主人公受到美國白人對華人的“刻板印象”困擾,嘗試放棄西式習慣轉而用“新奇的文化習俗取悅戀人”時;當掌握主流風向標的美國白人讀者,品嘗帶有異國情調的中國食物時,食物的族裔性味道也就不言自明了。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亞裔研究系教授黃秀玲(Sau-ling Cynthia Wong),在其《從必需到奢侈——解讀亞裔美國文學》(Reading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From Necessity to Extravagance,1993)專著中,就專設了一章來解讀美國亞裔小說中的食物意象。
她根據主人公對食物的喜好、飲食習慣和獲取食物的行為,將美國華人的生存策略歸納為三類。第一類屬于第一代移民,他們被稱為“大食者”,具有“堅硬的牙齒”、“強壯的消化系統”,吃的往往是“另類的食物”。但他們吞咽那些在白人看來是“廢物”的食物,并非出于自愿,黃秀玲認為這類“吃”的意象象征著一種“必需”,有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意思。屈服于這種需求的代價則是喪失健康的心理,為了能存活下來,變得只關注自己而忽略家人的感受或是外人的眼光。第二類屬于土生土長在美國的移民后代,他們被稱為“食物賣淫者”,都是“甜牙”,偏好精美的食品,這類食物象征著生活必需品之外的“奢侈”。被白人社會接納和悠閑美好的生活,都像精美的糖果一樣引誘著這一代人。而他們同樣要付出自我分裂的代價,面對“侵犯”時是受害者,但面對“精美食物”,他們又變成了共犯。第三類則被美國著名華裔作家、批評家趙健秀(Frank Chin)稱之為“賣弄異國情調”。在趙健秀看來,文學作品里故意夸大自己身份中的異國性,大肆強調自我與主流的疏離,無異于制造一種“食物色情文學”。不過,“食物色情文學”的隱喻性并不強,既可以通過某個小說主人公討生活的方式來判斷,也可以通過作家對中國文化元素的描繪與運用來發現。其實,在早期的美國華裔作品的自傳體話語中,敘述者是自然而然地站在一個向讀者解說的立場上。以黃玉雪(Jade Snow Wong)的《華女阿五》(Fifth Chinese Daughter,1945)和劉裔昌(Pardee Lowe)的《父親和裔昌》(Father and Glorious Desc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