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筆者采用問卷調查和規范分析的方法,對提升宿遷學院經貿類畢業生就業競爭力進行了研究。通過分析,筆者提出目前宿遷學院經貿類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出現的就業面過窄、盲目從眾、就業方向不明確但同時又過于自信、博而不專以及就業情況與專業課掌握情況不吻合的問題,并結合問題成因分析,從畢業生自身、學校以及用人單位三個方面提出解決問題,提升宿遷學院經貿類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的對策,強調了創業教育的重要性。
【關鍵詞】畢業生;就業競爭力;擇業觀;就業指導
近幾年,隨著高等學校招生規模的擴大,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越來越明顯。宿遷學院作為一所新興的學院,正處在蓬勃發展期間,畢業生也越來越多,對學生進行就業指導成為非常重要的問題。在這個研究背景下,筆者通過對畢業生開展問卷調查,分析宿遷學院經濟貿易系畢業生的就業狀況和特點,旨在指出存在的問題,并就問題進行成因分析,從而提出解決問題、改善就業現狀,提升宿遷學院經貿類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的建議和措施。本研究對增強全國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一、宿遷學院經貿類畢業生就業現狀和特點
宿遷學院經濟貿易系共設有四個專業:會計、金融學、工商管理和市場營銷。通過分析問卷調查的結果,本研究發現宿遷學院經貿類畢業生的就業現狀表現出以下四個特點:
第一,四個專業的畢業生選擇或者有意的就業方向都是銀行,并且會計專業選擇從事會計工作的畢業生中,絕大部分默認的依舊是銀行內的會計工作。這里反映出兩個問題:一是就業面過窄,畢業生中超過半數希望從事會計行業,并且目標都是銀行,有一種從眾心理;二是就業方向不明確,很難找到突破口。第二,超過95%的參與調查的畢業生對自己的就業前景表示出信心,當然良好的心態是必備的,但是過于自信容易導致就業前的準備不充分,放松警惕性,從而降低自身競爭力。第三,幾乎每位參與調查的同學都通過1-3項不等的職業資格考試,但是極少有人就一門職業技能做更深層次的發展,即通常所說的“博而不專”。很少有學生在一門技能上加以深造,這樣雖然擁有許多職業資格認證,但是都過于普遍,僅達到資格認證水平,因此就業競爭力受到很大影響。第四,就業情況與專業課掌握情況并不是很吻合。調查中,23%的畢業生認為專業課掌握情況良好,48%認為掌握的一般,29%的畢業生認為自己專業課掌握的情況很不好。受訪學生普遍反映專業課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工作要求有較大差異,認為專業課程講授方式存在問題,現狀是更偏重于考核的成績,而忽略實踐,某些課程有實踐機會,但是時間過短,達不到效果,而且實踐方式流于表面,不切實際。上述現狀和特點同時又是宿遷學院經貿類畢業生就業過程中所反映出的問題。因此,筆者下面將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成因分析。
二、宿遷學院經貿類畢業生就業問題成因分析
首先,部分畢業生在擇業過程中沒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擇業能力和擇業技巧方面,而是極端地認為求職的競爭就等同于家庭關系的競爭,就業與自身素質關系不大,使自己失去了在擇業中考量和鍛煉自己、磨練意志以及了解和適應社會的機會。
其次,學校的專業教學設計不甚合理,與社會需求相脫節。通過調查筆者發現“一邊倒”的現象,即學生就業存在向熱門專業追逐的趨勢,人云亦云,即使是身處本專業,但在選擇資格考試和學習方向等方面都是朝向熱門專業的,這樣就無法避免某一就業領域競爭人數過多,降低畢業生就業競爭優勢的現象出現。學生在就業方面盲目從眾與學校專業教學設計不甚合理的有關聯的,這也是目前高校在教學方面存在的普遍問題養。目前高校在教學上還存在重成績,重資格,輕能力,重學習,輕創新的特點。并且學校的就業指導力度不夠。
再次,畢業生的擇業觀出現問題,在大學期間,受到實用主義,拜金主義,功利主義等的影響,畢業生忽視自己所學專業的特點,忽視自身特點,盲目地追求熱門,與他人攀比,一心向往大城市、大公司和大機關。學生一味追求高收入和高待遇。這就導致其就業期望與實際情況產生了巨大的落差。
最后,應屆畢業生普遍缺失一種良好的就業心態。因為都是初次就業,不能正確地認識自我和評價自己,沒有充分清晰地認識到自身的優勢和不足,表現在就業過程中過于自卑,不敢于參加競爭,不愿意參加競爭。這樣缺乏經驗,加之心理準備不足,稍遇挫則,就會造成心態失衡,影響自己的擇業觀,影響自己就業競爭力。
最后筆者結合宿遷學院經貿類畢業生就業現狀特點和成因分析的結論提出解決存在的問題從而幫助增強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的可行對策。
三、提升宿遷學院經貿類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的對策
筆者從畢業生本身、學校以及用人單位三個方面提出六點關于提升宿遷學院經貿類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的對策:
第一,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人才的競爭也日趨激烈,用人單位對人的期望值不斷提升,社會對大學生的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人單位更注重畢業生的思想素質、在校表現、事業心和吃苦耐勞精神,注重畢業生的實際動手能力。作為大學生,除了學好專業文化知識外,還應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識面。培養和鍛煉自己的社會工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增強實踐鍛煉,優化知識結構和智能素養,把自己培養成為文理兼通、視野開闊、富有綜合創造力的復合型人才,依靠自身實力去贏得用人單位的青睞。
第二,在現階段,畢業生“自主擇業”不等于“自由擇業”,畢業生必須根據自身優勢去選擇職業,不要好高騖遠。學校和家庭要幫助畢業生積極轉變就業觀念,適當降低就業期望值,擺脫傳統就業觀念的影響,樹立“先就業后擇業”的觀念,改變大學生就業過程中普通存在的“就東不就西”和“就高不就低”現象。
第三,高校要適當減少必修課,增加選修課,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市場競爭,在創造社會價值的過程中實現個人價值。學校要建立這樣的機制,在畢業生臨近畢業階段對學生進行系統全面的就業指導培訓,幫助他們贏得就業市場的競爭。
第四,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滯后性和人才成長的周期性較長的特點決定了畢業生參與競爭的能力培養必須具有超前性。畢業生可以擇木而棲、擇主而從;用人單位也可以擇才而用、擇人而用,選擇對了方向,就能增大就業成功的可能性。
第五,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供需雙方在相互選擇時也要更加理性化和科學化。用人單位在招聘大學生時更加注重其綜合素質,思想情操和敬業精神、知識素養和理論功底、能力素質和技術才華將成為選拔人才的基本標準。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應貫穿于整個大學生活,對一年級學生主要側重于如何適應大學生活、系統介紹專業與職業的關系以及職業對人的要求等方面的知識;對二、三年級的學生主要側重如何塑造和完善自己,建立扎實的基礎知識及合理的知識機構等;對四年級學生則側重如何根據自己的個性特點努力擴寬知識面,提高能力,揚長避短,教育學生把“我想干什么”與“我能干什么”統一起來。
最后,學校要主動對學生開展創業教育培訓活動。創業教育是開發和提高學生創業基本素質的教育,是一種培養學生的事業心、進取心、開拓精神和冒險精神,進行從事某項事業,企業,商業規劃活動的教育。高校畢業生不再僅僅是求職者,而是成為新的工作崗位的創造者。而大學生利用自身的優勢和社會對崗位的需求,培養創業能力和精神,這必將在很大程度上緩和并真正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同時也就增強了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
參考文獻:
[1]肖行定.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M].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0.
[2]耿彥君,趙素云,翟建北.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茶金學,章國平.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教程[M].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0.
宿遷學院大學生實踐創新項目的研究成果(2010),項目名稱:對宿遷學院經濟貿易系畢業生就業競爭力情況的調研,主持人:程肇立(在校本科生),指導老師:劉瑋(助教,研究方向:財務管理、會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