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娟
(河南省新鄭市環境保護局,河南 新鄭 451150)
所謂環境侵權行為,是指行為人實施污染行為,造成他人財產權益和人身權利的損害,依法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一種侵權行為。世界各國一般都將其作為一種特殊侵權行為。我國也不例外。與一般侵權行為相比,環境侵權行為有其顯著的特征:
1.1 行為人與受害人雙方經濟地位懸殊;
1.2 環境侵權行為具有一定的社會合理性;
1.3 環境侵權損害結果的間接性和復雜性;
1.4 環境侵權因果關系的難以確定性
環境侵權行為是一種極其復雜的,且危害性巨大的特殊侵權行為,行為人對此承擔何種責任及承擔責任的依據,關系到整個社會的利益以及一般社會公眾的安全,現代各國一般都采用“無過錯責任原則”作為環境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
所謂“無過錯責任原則”是指在對他人造成損害的民事行為中,不論行為人有無過錯,均應對自己行為造成的損害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大大減輕了受害人的舉證責任,而加重了行為人承擔責任的可能,對于社會公共利益和弱勢群體的保護,有著十分顯著的作用。三、環境侵權行為的責任構成要件侵權行為的責任構成要件,即侵權行為人承擔侵權責任的條件,是判斷侵權行為人是否負侵權責任的依據。行為人的行為構成侵權行為,并不意味著行為人一定會承擔侵權責任,只有在符合法律規定的一定的責任構成要件時,行為人才會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歸責原則是責任構成要件的基礎和前提,而責任構成要件是歸責原則的具體體現,某一侵權行為責任構成要件的內容,最終是由其歸責原則來決定的。因為我國現行法律規定的環境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是無過錯責任原則,因此,筆者認為,環境侵權行為的責任構成要件應包括三個方面:行為人實施的污染環境的行為;損害后果;污染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以下將對這三個方面進行逐一探討。
2.1 行為人實施的污染環境的行為
環境侵權行為首要的責任構成要件是行為人實施的污染行為,這主要是指作為工業企業的行為人在生產過程中的排污行為,即工廠將污染源施放到自然環境的行為。由于環境侵權行為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我們沒有必要討論企業實施污染行為的主觀意志狀態,受害人只要證明該行為客觀存在即可。
在環境侵權行為責任構成要件中討論行為的違法性也是沒有必要的。筆者認為,即使是合法行為,一樣應對造成的損害后果承擔責任。因為,第一、任何人都不得損害他人的合法權益,這是法律的一般要求,法律沒有規定不違反現行環境保護法律規定的污染行為造成損害不承擔責任。第二、技術標準是有滯后性的,其制定總是適應當時的科技水平,無法預見到工業飛速發展后的現實情況;第三、若行為人以行為合法為由抗辯,從而不負責任,將使受害者承擔有關的損害結果,有悖于法律公平的價值取向。國家環保局(91)環法字第104號對湖北省環保局請示環境污染損害賠償責任是否以過錯和違法性為條件的批復中指出:“至于國家或地方的污染排放標準,只是環保部門決定排污單位是否需要繳納超標排污費和進行管理的依據,而不是確定排污單位是否承擔賠償責任的界限。”因而,即使排污行為符合有關技術標準,行為人仍不能以此為抗辯,仍可能承擔民事侵權責任。
2.2 損害后果
造成損害的事實也是環境侵權行為責任構成要件之一。
在侵權法理論體系中,一般均認為造成損害后果的民事行為的行為人應對其民事行為負相應的民事責任,即所謂“無損害、無賠償”準則。基于環境侵權行為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因而證明損害后果的重要性相對于一般侵權行為更為突出。
環境侵權損害后果具有復雜性、潛伏性和廣泛性的重要特點。從形式方面看,環境侵權損害結果可表現為地面下沉,有害水源損害健康,土地沙漠化等;從污染源上看,可以是包括放射性物質、噪聲在內的各種物質;其致害過程則更為復雜,綜合了污染源、環境因素、時間因素等多種原因。例如:工廠排出的鎘要經歷一個在動植物體內濃縮的過程,積累達到一定程度,人攝取后才會引起人體損害。
對于損害的形式,筆者認為財產損害和人身損害是不可否認的,行為人應對這部分的損害負完全的賠償責任。這里主要需要討論的是精神損害賠償是否適用于環境侵權行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精神損害賠償的司法解釋中規定,侵犯自然人的生命權、健康權和身體權,是可以提出精神損害賠償的,環境侵權行為很顯然造成了受害人生命健康權,包括身體權益方面的損害,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精神損害賠償應適用于環境侵權行為。
2.3 污染行為與損害結果間的因果關系
無過錯責任原則的重要法律特征之一就是因果關系是決定責任承擔的基本要件,環境侵權行為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因而求證污染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就成為決定侵權責任承擔的主要方面。所謂因果關系,有三個特點:時空上接近;時間上有先后;并且是必然的聯系。我們要討論的,就是通過某些理論對自然事實賦予法律上的必然聯系。
由于環境侵權行為的技術特征,要證明行為與結果間“必然的聯系”十分困難。首先,環境侵權是通過“環境”這個載體,再作用于人體和財產,其因果關系不容易直接和立即顯現出來;其次,環境侵權的原因事實是排放于環境的多種污染物。對于形形色色的諸多污染物的性質及其在環境中遷移、擴散和轉化的規律,以及它們對人們健康和生物的危害,尚不能很快作出科學說明,甚至還有很多未被人們認識,因此也很難取得因果關系的直接證據;再次,污染物在環境中具有潛伏性和積累性,污染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可能有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差,有的數月甚至數年,這種時空的延伸也使因果關系認定極為困難,例如當年日本富山縣神通川流域發生鎘污染而引起的疼痛病,就是居民長期攝取含鎘的食物和飲用含鎘的水逐漸累積的結果,其潛伏期達10-30年;最后,很多污染是多因子復合作用的結果,致人生病的也可能有多種原因,如哮喘病,可以由大氣污染引起,也可能由吸煙引起。因而各國一般均采用因果關系推定的原則來處理環境侵權行為。
環境侵權行為是一類特殊侵權行為,在當代社會有著廣泛的影響。鑒于其自身的特點,我國法律規定其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采用因果關系推定理論,在制度上極大保障了公共自然資源不受侵害,同時也最大限度地維護了受害人的合法權益,同時,從保護相對弱勢受害人的角度而言,筆者建議更進一步地采納其他的理論和措施來給予受害人更大程度的救濟,比如可以采用有關的責任保險制度、成立救助基金等。我們研究環境侵權行為的目的就是在法律可能的范疇內給予受害人足夠的救濟,本文中論述的觀點就是基于這一出發點,這也體出現了侵權行為法的價值取向:公正、安全。
[1]劉景一,喬世明主編.《環境污染損害賠償》[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218頁.
[2]王立主編.《環境污染損害索賠》[M],中國檢察出版社 2005年版,第58-59頁.
[3]高利紅,余耀軍主編.《環境民事侵權同質賠償原則之局限性分析》載《民商法學》,2003年第5期第71-76頁.
[4]齊樹潔主編.《環境糾紛解決機制研究》[M],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78-280頁.
[5]徐祥民主編.《環境法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9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