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義欽
(重慶市涪陵區圖書館,重慶 408000)
圖書館作為收藏人類文獻資料,傳播人類文獻信息,為滿足一定社會的文獻信息交流需要的文化機構,它有責任使自己收藏的文獻資料與社會文獻資料的生產同步發展,與社會的文獻信息需要同步發展。然而在浩如煙海的文獻資料面前,僅靠單個圖書館獨自經營,孤立地分散地建設“小而全”文獻資源體系,大家都采集核心期刊,都收藏熱門圖書等,從而形成你有、我也有,你沒有、我也沒有的局面。一方面,造成大量的文獻資料不能被圖書館收藏,使之失傳。另一方面,各圖書館入藏的文獻資料又相互重復,造成其人力、物力和財力上浪費。對此,圖書館呼吁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在理論上,有不少的論文和專著面世,在工作上,曾有國家有關部委協調、部署開展。但工作效果并不理想。
毛澤東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一文中教導我們:做工作要有三條:一是情況明,二是決心大,三是方法對。在我看來,我們有做好這一工作的決心,但缺乏認真細致的調查研究,情況不夠明,從而導致方法的不對。故此,本文結合我館多年的實踐,談兩點看法,以供交流。
文獻資源共建共享的終極目標,就是要建立和完善社會文獻信息資源保障體系。文獻資源的共建共享,首先是共建,沒有共建就沒有共享。圖書館作為社會文獻資源的收藏者,客觀上要求圖書館收藏的文獻資料要與社會文獻資料的生產同步發展。然而,社會文獻資料的生產,很大程度上處于一種無序狀態。對某一出版商或網站而言。也許是自覺的、有目的的,但就整個社會文獻資料的生產來講,則是不自覺的、盲目的、分散的、多頭的,甚至是失控的。這種無序狀態的文獻資源,不僅給廣大的圖書館的收藏帶來了困難,也為使用者帶來極大的不方便。對此,筆者認為,加強和改進圖書館的地方文獻工作,是實現社會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工作的有效突破口。
大家知道,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下,世界各國社會文化的發展,將保持其固有的多元化特征。文獻作為文化承載的主要載體,其多元化特征主要體現在其地方文獻上。地方文獻作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政治、經濟和文化條件下產生的地方文化,它具有十分鮮明的地方特色,這種具有不同地方文化特征的文獻資源,不僅能有效地為本區域的社會發展服務,而且還能促進人類社會不同社會文化需要的交流與發展。
地方文獻作為特定區域里的人類社會實踐的文化成果,這種文化成果,包括哲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它不論文獻內容是否具有地方特征,只要是特定區域里的人類社會實踐的文化成果,這種文化成果被文獻化和數字化后,都應屬于地方文獻。都是圖書館地方文獻的收藏范圍。其主要載體形式:一是地方圖書。包括本區域內單位、個人和本地祖籍在外工作的地方名人的出版發行的文獻資料;二是地方資料。包括本區域內單位、個人和本地祖籍在外工作的地方名人的著述,以及互聯網上有關本區域的地方性、資料性的文章等;三是地方報刊。即本區域內單位出版發行的報刊資料;四是地方網站。即本區域內單位、個人經營的網站等。如果我們每一個圖書館都能夠將自己所轄區域內的這些地方文獻收藏入館,在此基礎上,各圖書館在以地方文獻資源建設為主的基礎上,根據本地區文獻需要,以及本館的實際,進一步建設起各圖書館之間的相互合作、相互依存、資源共建共享的社會文獻資源保障體系是完全可行的。這不僅避免了各圖書館之間,在文獻資源建設上的相互重復,造成有限的經費、空間和物力等不必要的浪費,而且也有效地保存了人類的文化遺產,又有利于滿足社會的文獻信息的交流需要。
目前,圖書館之間的共建共享,一是“條條”合作與“塊塊”合作。“條條”方面表現在以專業或系統為紐帶;“塊塊”方面表現為地區性的合作。這種“條條”結構的合作與地區性的“塊塊”合作形成天然的障礙。事實上無法實現文獻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二是通過行政力量實現有關圖書館的合作。這種合作因為嚴重依賴行政的力量,合作者之間的責、權、利不清,產權界限不明,參與者缺少追求利益最大的動力,因此其效率低下,很難見到實際效果,其功能基本無法實現。
圖書館要實現文獻資源共建共享,需要有一個供各圖書館共享的共建共享的工作平臺。基于這一認識,2005年,我館自主開發設計了 DLAS(Digital Library Automation System),即“數字圖書館自動化系統”。(以下簡稱DLAS)DLAS將傳統的圖書館自動化管理系統和現代的數字圖書館管理系統集成于一體。這一集成,不僅能滿足紙質圖書館工作和數字圖書館工作的全部工作流程和環節的需要,而且還能自動生成其數字圖書館的網站,解決了紙質圖書館與數字圖書館并存發展問題。DLAS采用統一的運行管理平臺和數據庫的集群管理,實現眾多圖書館的集成,以集團化的形式建設和發展我國圖書館事業,有效地盤活了圖書館的有關資源,實現了圖書館的跨越式發展。涪陵區圖書館運用DLAS創建了《中小型數字圖書館聯盟》(http://www.cqlib.org.cn)。聯盟各圖書館采用統一的運行管理平臺,實行數據庫集群管理。通過數據庫的有關數據交換、復制等功能,突破了傳統圖書館“條塊和行業分割”的管理體制。在DLAS中有關聯盟成員可以自主定義有關數字圖書館的共建欄目和自建欄目。通過共建欄目,發揮整體優勢,避免資源的重復建設。通過自建欄目,自主地建設自己的網上資源,體現自己的資源特色。這種既考慮資源建設的整體需要,又從各地地方資源建設出發,有利于文獻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各圖書館可無償共享有關圖書館的書目數據資源,有利于有關數據的回溯建庫。在不改變共享資源所有權和收益權的基礎上,通過共建欄目,可相互無償共享所有成員單位的全文數據。對于文獻信息資源享用單位來說,在未出錢的情況下,也能在自己的數字圖書館網站里,閱讀到其它成員單位的文獻信息資源;對于文獻信息資源所有的成員單位來講,自己的文獻信息資源同時在不同的數字圖書館網站上發布出去,其文獻資源的利用率將會大大提高。對于讀者而言,同一文獻信息資源可以在不同的數字圖書館網站上閱讀,這是一個方便。這種文獻信息資源所有權、收益權與共享權、閱讀權分離,形成一種多贏的格局,將會極大地調動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的工作積極性,有利于實現文獻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
我們的實踐證明,有一個適合社會文獻的發展和圖書館工作需要的工作平臺,這是搞好圖書館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工作的基礎和前提。這也是圖書館規范化、標準化、集團化發展的需要。DLAS的開發,《中小型數字圖書館聯盟》的創建,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我們想以此拋磚引玉,從而推動我國圖書館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工作更好地開展。
[1]中小型數字圖書館聯盟(http://www.cqlib.org.cn),重慶市涪陵區圖書館.
[2]潘仁彬.DLAS ver2.0及其運用[J].重慶圖情研究,2008(3).
[3]潘仁彬,潘玲.中小型公共數字圖書館聯盟建設及其思考[J].云南圖書館,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