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娜
(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淮安 223003)
隨著大學生就業問題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職業指導也日益成為高職院校和學術界討論的熱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具有長效性和對象的全面性的特點,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貫穿于大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全過程。高職院校要適應就業工作面臨的新形式,進一步深化就業制度改革,提高就業指導工作成效和教育教學質量,就必須轉變觀念,真正把高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作為高校人才培養的一條重要途徑,列入教學計劃,成為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公共必修課,構建全程化的職業生涯規劃體系,使高職院校學生就業指導工作朝著科學化、專業化方向和諧發展。
自從1999年我國高校開始擴招以來,大學畢業生逐年迅速增加,社會不能夠提供足夠的崗位,大學畢業生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就業壓力,尤其是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面臨著極其嚴峻的問題。并且由于各行各業集約化生產的出現,不管是農業還是部分工業,都產生了大量富余勞動力,這些人和高職大學畢業生一起,參與到了工作崗位的競爭當中,就更加大了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就業壓力。再者,許多高職院校畢業生在虛榮心的驅使下,在擇業時只把目標鎖定在社會知名度高、經濟待遇高的就業崗位,在地域上也總是選擇經濟發達的東南沿海城市,他們不愿從自身優勢出發,不考慮自己的專長,陳舊的擇業觀念使許多畢業生把鐵飯碗置于擇業首位,不愿到占國民生產總值一半以上的私人企業,三資企業、個體工商戶就業,因此很難就業,甚至無法就業。
由于高職高專教育發展迅速,招生規模逐年擴大,學校數量不斷增加,許多院校軟硬件設施還有待進一步完善。有的院校培養目標不明確,專業設置不合理,辦學特色不明顯,教學管理不規范,從而導致學生質量不高及“職業迷茫”的狀態。很多高職院校的大學生不明確自己的職業目標興趣愛好、核心職業優勢以及職業發展目標和途徑,在職業生涯的選擇和決策中,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工作,能做什么工作、自己的職業優勢又在何處。作為高職院校,在學生就業擇業中也擔負著一定的責任和義務,幫助學生進行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正確的對待擇業,切實做好高職院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工作已成為高職院校的重要職責之一。
職業生涯是指一個人的職業經歷,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個人與組織相結合,在對一個人職業生涯的主客觀條件進行測定、分析、總結研究的基礎上,對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長、經歷及不足等各方面進行綜合分析與權衡,結合時代特點,根據自己的職業傾向,確定最佳的職業奮斗目標,并為實現這一目標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大學生在大學期間,在全面認識自身的前提下,在認真分析當前環境形式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專業特長和知識結構,對未來從事的工作所做的方向性的計劃安排及行動措施以期實現良好的人職匹配,為一生的職業生涯發展奠定一定的基礎。以就業為導向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高等職業教育是面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就業教育,把對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輔導定位在就業目標導向上,符合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和宗旨。
高職院校開展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工作是學校幫助學生成長、成才、成功和素質提高的必要途徑,也是幫助學生實現人生目標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它有利于大學生明確方向,完善自我;大多數高職院校學生對自己并不了解,尤其是不了解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對未來職業發展沒有明確方向。因此,在就業過程中對職業選擇具有較大的盲目性和不確定性。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對個人進行分析。通過分析認識自己,了解自己,評估自己的能力,評價自己的智慧,確認自己的性格,評判自己的情緒,找出自己的特點,發揮自己的興趣,明確自己的優勢,衡量自己的差距。通過這些分析,在校高職學生可以確定符合自己興趣與特長的職業生涯路線,樹立自己的職業理想和發展目標,從而規劃自己的學習方向與實踐內容,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發揮,使自己得到恰當發展,以實現職業發展目標。如果缺乏必要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高職學生將很難明確日后職業發展的方向,學習存在盲目性,缺乏動力,涉獵知識的結構失衡,適應社會的能力減弱。
首先,高職院校應該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培養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學校可以多組織專場報告會和咨詢會,通過“比較法”、“他評法”“自評法”、“心理測驗法”等方法使學生發現真實的自我,進而確定自己的職業目標,并考慮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學校還可以通過主題教育活動確立可行的職業目標。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征文、演講比賽,使自己樹立職業理想。通過專題講座、就業指導課等團體輔導的形式形成強烈的職業意識。在企業家和成功校友的現身說法中激勵自己樹立確定的職業信念,挖掘自身潛力的內驅力,對自己未來的職業生涯充滿信心。
其次,高職院校學生應該在課程學習中形成職業生涯規劃方案,通過就業指導課程的學習設計一份完整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包括自我評估、外部環境分析、目標確定、實施策略和反饋評估等五個環節。高職生職業生涯規劃方案應做到:各項分析要簡潔、客觀;各項目標要有明確、有導向性;各項計劃要具體,有可操作性。
最后,高職院校的學生應該在實踐活動中認識職業環境。在校內應積極參加文藝表演和體育競技活動,以及板報比賽、知識競賽、演講比賽、創業大賽等來培養自身的團隊、誠信、創新、敬業等職業精神;在提前上崗實習過程中,應能切實感受企業文化、工作環境;所需的知識、技能和職業道德;該行業的發展前景等。企業實習為高職生的能力提高及彌補不足提供了良好的機會,并有助于輔助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
[1] 邵曉紅.大學生職業生涯與發展規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 周炳全.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輔導[M].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7.
[3] 周樹紅,吳麗.大學生就業競爭力分析[J]. 教育發展研究,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