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怕斗爭是怕在斗爭中妥協】來自作家比目魚博文,語出作家馮唐。比目魚老師與老同學馮唐閑聊新作《不二》,回答“下一部”,馮老師說:“下一部是《安陽》……至少未刪節版不可能在內地出版。”“不能和審查系統斗爭,我放棄。我不是怕斗爭,是怕在斗爭中妥協,得了自我審查的癌癥。對于一個作家,最可怕的不是審查制度,最可怕的是自我審查。一個作家一旦自我審查,他就注定被時間打敗。哪怕被沒參透的佛教徒打死,哪怕什么地方都出不了,我要寫作時候的絕對自由。”
【狗哨政治】來自譯者鐘建國推薦。所謂“狗哨政治”是指政客們一某種方式說一些取悅特定群體的話,使之僅僅傳入特定目標群體中的,在為掩蓋一些容易引起爭議的信息時,政客們常選擇此類修辭。此詞(dog-whistle politics)最早來自澳大利亞英語,“dog-whistle”(狗哨)是澳大利亞牧羊人呼喚牧羊犬使用的一種高頻口哨,它的聲音人聽不見,只有牧羊犬能聽見,此后,合成詞“dog-whistle politics”(狗哨政治)在澳大利亞政界開始流行。據說,它曾助力不少政客連連獲選。
【我們還在吃地溝油但都不玩植物大戰僵尸了】語出新京報娛樂新聞“看圖說話”版:“最長的半年,答高曉松問:‘卡扎菲死了,喬幫主去世了,愛瘋5沒了,鋒芝還是離了,鳳姐移民了,芙蓉85斤了,我們還在吃地溝油,但都不玩植物大戰僵尸了,我們都還好,就是缺船票’……昨日網友爭相答高曉松問,羅列這‘最長的半年’,‘外面’都有哪些大事。”
【這米出飯】語出學者陸谷孫《上海書評》文章,原題為“志雖美,道難達”。陸老師文章從主編《大中華漢英詞典》前后點滴故事說起。言及選詞考量,陸老師說:“收詞收例也要適當照顧古今平衡。古代帝王寶座旁邊的“宥坐之器”(或稱“宥坐器”),今日青少年不看下面的英文釋義可能還不知道是個什么東西。”“與此同時,‘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和今日口語中常說的‘博眼球’以及衣食住行中老百姓常用的大白話,如’這米出飯’,”……盡管陸老師已將這一早年口語詳盡闡釋,可今天的少年或青年里懂它的人已不會很多。
【這個世界有著鮮活的黑暗和鮮活的光明】語出作家草威博文,原文標題是“不被提及的傷痛”。文中草威以零思考簡單化思維為標靶,探究身處亂世亂象中的出路與方向:”我們在一個粗糙的世界長大,像是有人用鈍器一寸一寸地割著內心,我們感覺到傷痛,卻叫不出聲,無法言語。心里有個說不出的心愿,想叫這世界快點好起來,但是這個世界沒有那么一個開關,可以‘忽’地一下變好,再‘忽’地一下變壞,于是有些人率先絕望了,覺得完蛋了,有些人還在堅持,盡管收效甚微,這需要勇氣和有趣。”“我并沒有生活在那么不透光的一個世界,我感受到的真實世界是介于《新聞聯播》和網易新聞之間的狀態。這個世界有著鮮活的黑暗,和鮮活的光明,它沒死,它還大有可為”。
【拯救飯局行動隊】語出作家王丫米刊載于《上海壹周》專欄文章,原題為“劍橋飯局當代史”。文中王老師以戲謔修辭哂笑社交網絡時代人際關系的日益虛擬化、病毒化,慨嘆“飯局”這樣一種人際交往格式也正墮落至微博狀態。其中有句云:“幸運的是,有一些人識破詭計,組建了‘拯救飯局行動隊’,開始積極重建飯局生態。如果你遇到封鎖了網絡信號的餐廳,老板很可能就是這個組織中的一員,通過這樣的方式強迫人類回歸到正常溝通狀態。”點評這篇強忍歡欣故作儼然的妙文,作家趙楚說:“這種就是所謂當代漢語中的冷幽默修辭學,一種日本KOZU風的中國化,但更富于文體的涵養,比如,他借用劍橋的話語進行互文,卻在句法中很巧妙地融合了凱撒和塔西佗似的古典敘事的莊重語氣。”
【要是誰能譯出血染的風采那我簡直想給他送一面錦旗】語出學者劉瑜刊載于《新世紀》雜志專欄文章,原標題是“素什么質”。從“一些具有中國特色的詞匯很難譯成英文”說起,劉老師重新打量“素質”話題,認為它“更多地是源于制度,雖然也惡化制度。我當然不相信制度的變革可以一夜之間改變文化,但是制度的變革至少可以打開一個公共生活的空間,而公民素養的培養首先需要一個公共空間,就像學會跑步需要首先解開腳鐐。那些說‘中國人素質低,所以中國不應該’的人,也許可以考慮把這話改成‘中國人素質低,所以中國更應該’”……
【這是一個專制而浪漫的人的形象】來自美國《紐約時報》網絡版刊載蘋果聯合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妹妹莫納·辛普森在10月16日喬布斯葬禮上的悼詞。悼詞樸素節制,滿含幸運辛酸溫煦不忍繁復情感,其中一段說:“他整晚都在堅持……他必須要做到。即使是現在,他依舊保持著嚴厲而英俊的形象,這是一個專制而浪漫的人的形象。他的呼吸表明了旅途的艱辛,路途很陡峭,海拔似乎也很高,他像是在登山”……大概也只有照料過瀕危者的家屬才寫得出“登山”之喻吧,死亡最終到來時或與生命最初降臨時一樣艱難而焦灼,很難很難。
【養老用老】語出學者任遠。截止2011年10月底,世界人口已突破70億,“中國人口結構也將面臨日益嚴峻的老齡化進程。在復旦大學日前舉辦的‘生產性老齡化:在亞洲創造出一個充滿活力和積極參與的老齡社會’學術研討會上,復旦大學人口研究所副所長任遠教授建議,在老齡化背景下,上海要改變‘只養老不用老’的現狀”,變“只養老不用老”為“養老用老”。相關語詞還有“老年人力資源” “生產性老齡社會”“老年人重新就業”等。
【在我靈魂深處那只是現實主義沒啥魔幻的】
來自中華讀書報記者王胡報道,語出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村上春樹小說《1Q84》一二兩卷周二在美國上市,《紐約時報雜志》刊載專題。回答有關“魔幻主義”詢問,村上春樹說:“我住在東京,文明化世界的一種———就像紐約、洛杉磯、倫敦或巴黎。如果你想找點魔幻的境況、魔幻的東西,你就非得深挖自己。我就是這么干的。人家說這是魔幻現實主義——可在我靈魂深處,那只是現實主義。沒啥魔幻的。”美版《1Q84》厚達932頁。“這么厚呀,就像一個電話號碼簿”……看見美版《1Q84》后,村上說。
【紅校服】來自熱議新聞話題。據媒體報道,內蒙古包頭24中向初二初三年級成績前50名學生發放紅色校服,紅校服背面印有“包24中優秀生翔銳房地產”字樣。緊隨上周熱詞”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