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南京比不上‘瑞京’,美國英國比不上興國”,當年的紅色歌謠記錄了當時中央蘇區的盛況。
1931年11月7日,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11月27日,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紅色政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財政人民委員部稅務局(簡稱中央稅務局)隨之誕生。年輕的紅色政權稅務工作者在贛南閩西紅土地上的創舉,無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的預演。
簡便的稅制
1931年11月28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的第二天,即公布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暫行稅則》(以下簡稱《暫行稅則》),廢除國民黨軍閥政府的一切田賦、丁糧、厘金、苛捐雜稅,確定統一的累進稅。《暫行稅則》規定,設立商業稅、農業稅和工業稅3個稅種,不開征工業稅,只實行商業稅和農業稅。
中央蘇區稅務干部在革命戰爭中創造的一套稅收征管措施保證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稅制的落實,為各級蘇維埃政府和中央紅軍提供了穩定的財力支持。
精干的稅務機關
中央稅務局成立后,其職責為掌管關于各項稅收的計劃、整理和征收,各級稅收機關的建立和監督以及工商業登記等事項。各省、縣、區、市財政部下設稅務科。
成立之時,中央稅務局設在瑞金縣葉坪村謝家祠內,與財政部同在上廳十幾平方米的右廂房內辦公,條件十分艱苦。1933年春,中央稅務局隨臨時中央政府遷至沙洲壩村楊氏私祠,僅有一間辦公房。1934年7月—10月,又從財政部遷出,單獨在云石山石下塘村上新屋梁氏祠屋辦公。
雖然辦公條件不斷改善,但精干、高效的傳統始終不變。中央稅務局的農業稅征收科、商業稅征收科、關稅征收科、商業登記管理處、財會總務處5個內設機構在梁氏祠屋辦公時,只要局長在廳堂一吆喝,各部門領導馬上就齊聚到一起研究工作,議而有決,決而有行。他們的辦公室不僅在板壁房間內,更主要是在田間地頭、街道、商店、軍隊戰場,在實際工作中。
優秀的稅務干部隊伍
中央蘇區稅務干部主要來自紅軍部隊和贛南閩西土生土長,在革命斗爭烽火中成長起來的同志。他們革命意志堅定,工作熱情極高,與人民群眾保持“血濃于水”“魚水相依”關系,在稅收工作中積極配合土地革命,支持蘇區經濟發展,公正執法,使廣大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
在國民黨嚴密的經濟封鎖下,中央蘇區的物質生活異常艱苦,尤其是1934年,蘇區內嚴重缺糧。廣大稅務工作者,無論是中央稅務局局長還是一般稅務人員都只能吃野菜喝紅薯粥,每日兩餐,每人每日節省二兩米以支援紅軍。中央稅務局的辦公場所備有石磨石臼,局長陳篤卿經常帶領大家用這些工具加工雜糧。辦公時,3人共一盞燈,擬文用紙頭,信封用廢紙做。
就在這種環境里,中央蘇區的稅收工作者一手拿槍、一手收稅,在偷稅與反偷稅的激烈斗爭中忘我工作。特別是關稅處的稅務人員,處在斗爭最前線,白天收稅,有時還要和敵人打仗;晚上為了防備敵人,一部分人要睡在山頭上;戰時則要和紅軍一樣拿槍上戰場。他們培育的精神財富永遠閃耀著不朽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