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大學中農村生源比例逐年下降,再次引起社會關注。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幾位本科生在清華2010級學生中做的抽樣調查顯示,農村生源占總人數的17%。可那年的高考考場里,全國農村考生的比例是62%。
數據顯示,我國農村孩子占高校新生的比例,其實在逐漸提高,從1989年的43.4%到2003年的與城市生源比例持平,再到2005年達到53%。而在重點大學,農村學生的比例卻不斷滑落,比如,北大農村學生所占比例就在過去20年間從三成落至一成。
農村孩子上大學機會增多,而在重點大學中的比例卻下降,因為他們中很多人上的是二本、三本和高職高專。教育數據公司麥可思的研究顯示,2009屆大學畢業生中,來自農民與農民工、產業與服務業員工家庭者,就讀“211”院校的比例分別為38%、22%,低于在生源中分布的比例,分別為40%、25%。
筆者注意到,對于重點大學農村生比例下降,輿論給予高度關注,分析其原因,呼吁從教育公平出發,重視這一現象,但是卻對農村生更多讀高職高專、三本、二本這一現實關注不夠。其實,就是重點大學提高農村生比例,也無法總體改變農村生會更多讀高職高專、三本、二本的情況,針對這一現實,如何提高高職高專、三本和二本學校的教育回報率,在眼下可能比關注重點大學的錄取比例更迫切。這才是問題的癥結所在。
為何社會普遍認為只有考上重點大學才能改變命運?分析起來,造成重點大學教育回報率高的主要因素,并非學校本身的教育質量、教育特色,而是一系列的制度,包括教育等級制度(通過各種計劃把大學分為985、211、一般本科)、撥款制度以及用人制度。而正是這些制度,使高校之間競爭不平等,造成一般本科、高職院校,尤其是民辦院校,辦學十分困難,由于政府投入少、社會支持不多、IGfX+zDklreXSnitNW3Me0japBOiVBjGjcrYI6MM2dQ=用人單位就業歧視,讀這些學校,教育回報率顯然就要低。
其實,對于政府部門來說,辦教育的職責,不是直接參與辦學,而應該為所有學校的發展營造平等的空間。要讓我國高等教育健康發展,必須取消強加給學校的一系列不平等的制度,讓每所大學能在平等的競爭中,提高對受教育者的回報率。如果政府部門同樣給高職高專學校以投資和補貼,這些學校能像國外社區學院、職業學院那樣全免費,學業完成之后,學歷不被歧視,找到工作回報率并不低,大家會把眼光都對準名校嗎?
所以,農村生上大學的問題,背后其實是大學公平競爭的問題,在計劃體制、等級教育框架之下,不要說農村生,就是整體教育、大學發展,以及城市學生的大學路都越走越窄,當初的大學獨木橋,變為現在的名校獨木橋,而名校教育質量的每況愈下,已讓一些城市學生選擇逃離國內高考和國內高等教育。因此,解決這一問題,如果糾結在農村生和城市生重點大學的比例問題上,將無法走出困境,而只有打破現在的計劃體制,消除造成學校不平等發展的教育制度和就業制度,促進高校平等競爭,這才是我國教育的出路所在,也是農村生的出路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