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校體育均衡發展在整個21世紀的教育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要客觀地面對制約其均衡發展的因素,以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態度,全面實施學校體育均衡發展的戰略。
關鍵詞:學校體育;均衡發展;教育
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證明體育活動的價值,但是學校體育均衡發展在全球范圍都受到許多因素制約和影響,同時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學校體育均衡發展在區域、城鄉、校際間存在巨大差距。促進學校體育均衡發展,是我國教育當前面臨緊迫任務之一。學校體育均衡發展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統籌城鄉和區域教育的進步,整體地提升學校體育質量和水平的戰略。
一、體育先進理念轉化為具體實踐的緩慢性
我國的學校體育發展不均衡的原因有兩個方面,即客觀方面和主觀方面。從客觀上原因看,全國的學校體育發展不平衡,實質就是經濟發展不平衡的集中體現。經濟發展的滯緩,學校財力的嚴重不足,也使許多省市的學校體育操作實施困難重重,同時就使得先進的體育理念只能停留在理論在層面上,沒有條件實施到具體的實踐中去,在客觀上造成了學校體育理念轉化的緩慢性。主觀原因看,也有許多的人為因素和政策的因素。一些地區的領導重視對學校的基礎建設投入,而不愿意把資金用在效益不明顯的學校體育上,這樣就使得學校體育的發展失去了根本動力,也就限制了學校體育發展。部分省市過分追求升學率,以促進名校效應。這樣一來,使得本來有限的教育資源分配更加匱乏和不合理,使得體育的薄弱學校長期存在。
二、我國輕視體育的歷史社會和文化根源
我國的孔子,曾因其學生樊遲提出勞動的事情,而將他斥之為“小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受這樣的意識的形態支配,健壯的體魄僅僅是體力勞動和進行戰爭的需要和條件,顯然就不是“當官”和“治人”所必備的素質要求。眾所周知,“儒、道”兩家學說構成了我國傳統文化最基本的內核,而“儒、道”文化中“重文輕武”和主“靜”不主“動”的思想,“以靜養生”和“虛靜”的學說,以及“不爭”“貴柔”的人格理想,極大地影響到中國人的行為習慣以及對人的美學評價。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在教育上輕視體育會成為中國社會一個帶有普遍性的現象。
三、教育投入不平衡與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
(1)辦學條件不平衡與師資力量不平衡。由于各地區經費投入不同,也限制各個學校對學校體育的投入。我國長期以來,各地區認真貫徹國家頒布的《體育教學大綱》。在貫徹與實施的過程中,由于經費不足、場地器材匱乏,導致大綱、教材和當地學校的實際情況不符合。這使老、少、邊窮地區大部分學校教學,面臨同樣的一個問題:學校經費投入不足,學校體育教學條件簡陋、場地、器材嚴重不足。有的體育教師怨天尤人,埋怨體育辦學條件不足,埋怨學校領導不夠重視,以致體育教學中出現了“放羊式”或者其他學科任意占用。這樣的局面,使體育教師的積極性受到很大的挫傷,新畢業的體育教師也不愿意到這樣條件差的學校去。越窮的地方越沒有人去,無形中進一步加重了體育師資力量的不平衡性。在學校方面,學校有破罐子破摔的現象,不斷減少學校體育的投入,有的干脆就讓其他老師代體育課,有的甚至取消了體育課,使學校體育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怪圈子之中。
(2)競技體育占用學校體育的大量資源。學校體育對于發展培養體育后備人才和提高競技體育水平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運動訓練實踐證明要想達到理想競技水平,必須從娃娃抓起,選好苗子,進行長期的系統訓練,這樣才有可能提高運動技術水平。由于競技體育可以給社會帶來較大的經濟效益,資金無形中就傾向于此。我國的職業體育如甲A足球、甲A籃球比賽,每個俱樂部每年投入都不少于上千萬,運動員每年的工資從幾十萬到上百萬不等,而一些學校的少年兒童只能在狹小的校園輪流活動。根據2001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中小學校體育場館配備達標率僅為63.4%。
(3)學校體育發展環境與配套法制不夠健全。學校體育發展環境近年來問題比較突出。有的地方領導和群眾對教育的重視程度相對削弱,重升學、輕體育、重眼前、輕長遠的現象嚴重存在,認為體育投入太大,周期太長,難以在短期出成效。一些領導只是把重視體育作為一句口號喊一喊,一談到體育的投入就退避三舍。有部分學校把應該投入到學校體育發展的資金挪作他用,使學校體育發展的資金得不到落實,發展環境管理混亂。從學校體育發展環境的現狀來看,雖然有關教育的法律法規不少,但是教育法規太軟,體育投入、學校體育的發展環境的保障機制不夠健全、隨意性大,這也是制約學校體育均衡發展的瓶頸因素之一。
(濱海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