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少年一代肩負著促進國家強盛、民族興旺、社會進步的責任,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勝利軍和后備軍,是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我國絕大部分青少年生活在農村,而當前突出顯現的農村在校青少年犯罪問題,直接影響著農村人民生活工作的安定和青少年自身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青少年犯罪;預防;補救措施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棵小樹長彎了,簡單方法伐掉就行了。然而,一個未成年人出現了偏差,那就會影響他的人生。面對可能出現的問題,學校、家庭、社會三方如何有效防范,創造良好社會氛圍,使農村在校青少年得以健康成長呢?
一、向農民開展法制宣傳,自覺改進家庭教育的方法,充分發揮村組織和共青團組織的積極作用
(l)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家長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農村人口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農村家庭中父母對子女教養認知水平偏低,所以,應加大農村法制宣傳力度。農村受農業特征的影響,因而應選擇農閑時節去宣傳法制,宣傳不要走過場,而要多宣傳依法維權的手段及方法,培養農民家長的法治意識。這樣若形成良性循環,可以影響農村幾代人。針對農村中白天作案的情況,村民可在村委會組織下,實行農民輪流巡班制,由志愿者、共青團員組成,維護農村良好的社會治安,共青團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積極倡導好的言行。
(2)家長要注重孩子的交友情況,及時與學校溝通。家長要從小事入手培養孩子良好的品行習慣,對不良行為要及時地預防和矯治,但切莫采用暴力手段解決,而要多與孩子交流溝通。如果父母的話他們聽不入耳,可以設法找一些孩子能接受的親朋好友從旁勸導,以便及早發現情況。即使有“苗頭”,也可以完全解決在萌芽狀態之中。家長要積極參加學校組織召開的不定期家長座談會,座談會不是成績匯報會,而是談心會、促進會,學校要及時總結推廣好家長的先進事跡,使好的經驗大家共同分享。
二、學校應采用多種方式教育陶冶青少年的德行
學校是向青少年傳授知識的場所,在教育的力量上、教育內容上、教育形式和教育時間上,都優于其他場所。學校要加強德育,把德育放在與文化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
(1)教師要與時俱進,改善育人方法。多獎勵美德,榮譽的獎金總是用之不竭,一本萬利的,而教師懲戒學生的手段也不可少(不是指體罰),但要合理而適度。教師善于以身作則,通過個人良好的人格魅力影響學生。在教學上,可以模擬生活中的逆境、挫折進行教育。讓他們認識到人的一生會遇到很多挫折,關鍵在于自己如何正確地認識和對待它,任何時候不要超越人的“倫理底線”,要有戰勝挫折的勇氣與信心,以此培養青少年健康的性格。
(2)學校要開設法制課程,加強對中小學生和教師的法制培訓教育。通過走出去(旁聽審判、聽取少年犯的反思)請進來(開法制講座、模擬法庭)等法制學習方式,增強學生法治意識。教育學生當自己遭遇不法侵害時,要及時向家長、教師匯報;要放寬心胸,有事不要深藏在心里,要說出來,要學會去跟別人溝通,不逞一時之能;增強自我防衛能力和自我保護意識。
調查顯示,十五六歲容易犯罪。在校青少年一般處于這個年齡段,這個時期是人的思維發展、人格形成的關鍵階段。抓好這個時期的教育至關重要,否則就可能出現偏差甚至誤入歧途。學校要針對性地建立心理咨詢室,設心理輔導教師,從而使學生的心理問題能得到及時發現與矯治,也可引導學生上專業心理輔導網站。條件許可的學校,可以設立內部夜間電話心理咨詢,進行專業心理疏導。
三、采用多種措施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外部環境
在法律保障方面,進一步完善對青少年各項權利的保護力度,保障青少年的受教育的權利,減少農村教育費用,減輕學業負擔,加強農村社會保障力度。
要進一步整治學校周邊環境,有關部門嚴格管理全市網吧和電子游戲室經營場所,取締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黑網吧”;推廣一批內容健康的網站,凈化青少年網上空間。公安機關可在學校附近設治安值勤室或報警點,加強校園周邊的巡邏;司法機關在審理青少年犯罪案件時充分利用庭審教育,引導青少年深挖犯罪根源,震撼他們的道德良心。少年法庭應開展定期回訪,多方配合,尋求幫教辦法,鞏固審判成果。
為挽救已失足的農村青少年,建議刑事立法盡快實行農村青少年義工服務制。對罪行較輕的少年犯,系初犯或偶犯,且認罪態度較好的,可以判處參加農村或村委會的義工、幫工活動。被判處參加農村義工活動的少年犯,每周必須參加二次義務勞動,還必須參加由上級單位或是村里組織的法制學習等各種活動。這樣能把改造、教育的功能延伸到整個社會,以利于促進少年犯的悔過自新。
四、加強和改善農村職業化、技能化教育方式,拓寬農村青少年就業渠道
針對農村青少年數量多,而職業教育又較為薄弱,農村青少年就業時都缺少一技之長的現狀,建議:①開辟青少年教育新領域,加強農村網站建設,用豐富的內容吸引青少年,增強對社會的服務和對青少年的職業教育功能,免費提供培訓和就業信息,建立健全青少年就業培訓服務網絡,切身服務于農村青少年的需求。②要創造條件,多籌建新型職教學校,大力發展適合農村生存發展環境的青少年職業教育,并可聘請農村中的能工巧匠作為師傅。學校學費不宜過高,并允許農村青少年在中學階段自由轉學到職教學校,學校不收或少收學費,學校也可舉辦假期職業技能培訓班,充分利用假期讓農村青少年學會一門謀生的技能,使他們真正成為引導農村經濟發展的生力軍,最終改善農村整體經濟結構。
學校、家庭、社會要共同關心農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采取多種有效措施,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進一步凈化社會風氣,創造積極健康的社會環境,把農村在校青少年的思想引導到積極向上的軌道上來,并讓他們學有所成,就業時有一技之長。
參考文獻:
[1]陳嘉卉.學校教育對青少年犯罪的預防[J].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