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我們發現培養創新型人格素質集中地體現在發展學生的個性方面。在課堂教學中,作為活動主體的教師和學生,會發生各種相互交往和相互作用,它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過程。但在現實教學中,教師往往會重視全班學得怎么樣、哪一小組學得成功,而忽略個別學生良好個性的培養,他們的個性往往會被壓抑。教學中,如何使每一位學生的個性通過師生互動得到發展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一談。
一、換一個角度、多一點尊重
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過,“盡量多要求一個人,也要盡可能地尊重一個人。”教師心中要有學生,把他們作為與自己平等的人來看待,蹲下來傾聽他們的意見和要求。教師要尊重、允許學生在思想、感情、行為上具有獨立性和不可替代性。允許他們有獨立的活動時空,尊重他們的創造性,相信每個學生都能夠成功。例如,我在教學“口算加法”時,提問“2000+4000你是怎樣口算的?”有位同學是這樣說的:因為2+4=6、000+000=000,所以2000+4000=6000。我很驚奇,他的想法雖然不科學但很有獨特性。所以就讓全班同學交流,討論他的這種想法是否可行,結果很多同學表示贊同他的想法,也有部分同學提出不同意見,甚至有人反駁他:“如果算2000+40你怎么算?”通過討論,這位同學既提高了認識,又發展了個性。教學中,我沒有用批判的語言打擊他的個性,很尊重他的想法,把他的想法和大家一起討論,讓他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所以,教師互動時教師要注意尊重學生個性,善于挖掘學生的每一個點點滴滴的亮點,從另一個角度看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體驗到自己是同伴中平等的獨特的不可缺少的一員,為自己是一個與眾不同的我而驕傲!
二、換一個起點、多一點時間
由于學生的基礎、智力水平、愛好及特長有顯著差異,因此學生的領悟能力也必然有所不同,這是一種客觀存在。應當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權利,給學生充分表達自己思維的機會,樹立“進步即是優秀”的評價理念。比如:有些學生性格內向,不善于發表自己對問題的看法;有些學生原有知識水平有限,合作交流中參與程度也不高,老是做“觀眾”。一下子讓他找到問題的關鍵有一定的困難,就可以給他一個較低的起點,多給他們一點時間去解決一個淺顯的問題,讓他們的個性也在自己的成功中飛揚。
有這樣一幅漫畫:一位農夫在春天搖晃蘋果樹,希望多得幾個蘋果,結果搖了一地的蘋果花。相信每一個為人師者都明白這個道理。缺乏耐心,不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師生互動流于形式,草草收場無異于蠢人春天搖晃蘋果樹。
三年級有一節數學活動課——“農村新貌”。我首先出示五個農村生活場景,讓學生小組合作并根據人物對話提出問題。可能是三年級學生年齡小,先是被五個場景圖所吸引,都不思考該提出什么樣的問題。十幾分鐘過去了。我問:“哪個小組完成了?”居然沒有k3L+sDTIN9NY7yUOayHISA==小組完成。我只好喊停,自己重新讀條件,再問學生可以提出什么問題,并把問題板書出來。因為時間關系,我只好讓學生聽我分析怎樣列式。學生根本沒有時間去思考如何提問題,草草收兵,師生互動也成了一種形式。后來,我就把場景圖一個一個出示,一個一個解決,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針對一個場景圖去考慮如何提問、如何解答。通過這節課,我明白教師必須要舍得在“過程”上付出時間和精力,才會收到好的教學效果。練習只是作為一種鍛煉手段,應當允許不同起點的同學得到不同程度的鍛煉。
三、換一種形式、多一點探索
課堂教學中,常常要組織學生進行一些形式多樣且必不可少的活動。如:游戲、畫圖畫、講故事、表演、查資料、討論等。要與學生站在同一個平臺上互動、探討與溝通,教師在組織過程中要注意多讓學生探索,讓學生經歷一個學數學、用數學的過程,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例如:我在教學“體積單位”時,第一次教時我問:你知道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嗎?我的教學設想是讓學生說不知道,然后讓他們一起合作探究,自己得出結論。沒想到有個預習過的學生就大聲回答:相鄰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00”,我就問你怎么知道是1000?他就把書上的答案講了一遍。就這樣得出結論的話,學生根本就沒有經歷探索、沒有思維過程、也沒有獲得。我就改變了教學設想,讓學生探索與書上不同的,證明相鄰兩個體積單位的進率是1000是正確的方案,并把自己的方法與同學交流,再在全班交流。其結果是,學生想出了很多方法。如:切的方法,把一個1立方分米的大正方體切成1000個1立方厘米的小立方米……;拼的方法,把1000個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拼成一個大正方體……;還有計算的方法,1立方米=1米×1米×1米=10分米×10分米×10分米=1000立方分米等。學生通過獨立的思考有了自己的方法,每一種方法都是學生獨特的個性化學習的表現,學生對知識有了個性化的理解,交流十分積極。
四、換一個態度、多一點微笑
由于師生關系的融洽,學生課上發言的機會多了,發言的人次多了,但發言涉及的內容常常是多方面的,有時難免偏離文本甚至偏離預設目標。如果教師生硬打斷學生或給予強烈否定的評價又會限制學生的發言,學生不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影響學生的個性發展。我不禁想起了孫雙金老師常說的一句話:“我上課時口袋里總是裝滿了高帽子,我給學生帶高帽,真心實意地表揚學生、贊美學生,學生會給我意外的驚喜和回報。”這也使我想起我們班的LY同學,“林黛玉”一樣的個性,特別是上數學課時聲音太小,每次回答問題連同桌都聽不清楚。開始我很生氣,命令她聲音大點,可是她的聲音反倒更小了,幾次以后干脆不說話了。一次體育課100米短跑,她竟然得了小組第一。我便有意接近她,微笑著表揚她,又鼓勵她上數學課也要膽子大一點。第二天上數學課時,她的聲音比以前大多了,我用微笑給她成功的贊許,而不是命令的口吻對著她,以后上課的時候她的聲音果然比以前大多了。慢慢地,她也習慣大膽發言了,還承擔了小組合作學習的發言人呢。看來,把命令換成微笑,改變對學生的態度,也能充分張揚學生的個性。
教師親切的笑容,給學生自信的力量。要尊重學生,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積極探索,能讓學生身心愉悅,敢于暢所欲言、個性飛揚。我想,在這樣的境界中,課堂一定會充滿生機。
(溧陽市泓口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