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欲望,使之感受到學習的成功喜悅,好學、樂學,這才是語文學習的最佳境界。《語文課程標準》也提出:“要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要改變語文課堂陷于詞語分析、語言工具教學的尷尬境地,使語文教學由傳統牽引式教學轉向生本教學,營造富于藝術魅力的“教學意境”,組織“詩意”教學是一條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筆者就此問題,在教學實踐中作了如下探索。
一、再現真實意境,發掘語文知識體悟的快樂
“所有知識的源起都是由感官開始的”,小學生的生活經驗、語言知識貧乏,通過多種形式的感知來引導學生理解、領會文章,如圖畫法、朗誦法、“喻擬”(模擬性營造課文所述情景)等方法都可以有效地引發學生的情景聯想或喚起其情感,達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教學情境渲染效果。其中,較常用的方法包括以下兩種。
(1)多媒體教學法。現代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使語文教學可獲取直觀、動態、立體的視聽音像效果,巧妙地應用多媒體教學平臺,對于幫助學生直觀感知語文的詩意情境,融入課文、加深理解具有顯著效果。比如,蘇教版第9冊《黃鶴樓送別》一課的教學,教師就可在要求學生默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時,播放教學視頻,“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通過視頻、配樂來強烈地震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在逼真的情境中真實地感受到詩人李白與孟浩然間的離愁別緒,這種方法無疑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正所謂“一圖窮千言”,通過圖片、影像來再現情境,較之難以意會言傳的情感表達,顯然更適應欠缺生活經歷的小學生的語文知識學習。
(2)生活情景“喻擬”法。文學源于生活,語文教學所涉及的知識體驗都來自于現實世界的折射。讓學生輕松、愉快地體驗語文教學中的“詩意”,自然、社會就是最佳的選擇。學習《春光染綠我們雙腳》《只揀兒童多處行》等課文時,可組織學生去踏青,到大自然中的懷抱中感受、找尋春的蹤跡:花圃里姹紫嫣紅、田野中黃燦燦的菜花……使學生充分地感受到迎春的喜悅,再聯系課文中“披上綠袍”“枝繁葉茂”“陣陣林濤”等詞語的使用,兩相對照,自然地就可以感受到荒山換新顏的美好景象。
二、培育想象情境,感受情境創造的快樂
“相比較知識來講,想象力更加重要;知識是有限的,想象力卻概括著世界的一切,它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新語文課程標準就著重提出了要培養“健全的人”,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品質就是“善于創造”。在追求詩意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是教學的主導者和組織者,但要使學生從中得到整體素質的良性發展,同樣需要重視學生的知識遷移。由詩意課堂拓展、生發,放飛學生想象的翅膀,通過開放性、實踐化、富于活動性的課堂作業,使學生由情感驅動下的創造性“實踐”更自覺自發地靠近語文教學的“最近發展區”,啟智、求美、向善。筆者培育學生的想象情境時,主要采用的是課本劇與“我是小導演”的教學形式。
小學語文教材中往往包含有一些故事性很強的課文,指導學生將課文改編為劇本,采取角色扮演的形式來組織課文的初步學習。如《做什么事最快樂》一課,教師就可以安排學生分別扮演小青蛙、啄木鳥、水牛、蜜蜂、媽媽等角色,從若干個場景的對話中引出結論:“做對別人有用的事,你就會覺得最快樂。”從教學反饋來看,這種創設故事情境、充分發揮低年級學生想象力與創造力的教學形式,可以使學生由形象地感受到課文中小青蛙尋找答案的經過,具有濃厚的童心童趣,就像童話劇一樣。且這種教學形式更突出學生的“選擇性”(合作伙伴、角色扮演、練習內容的選擇),更加適應學生的創造力發展需求,也更加有助于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吸收。
三、導入問題情境,享受語文美感發現的快樂
“生活的智慧,毫無疑義地都源自于問號。”快樂語文與詩意課堂的教學顯然不能局限于文義的理解上,更重要的是要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再創造、自悟自得。由此,教師應在語文教材授課中善于“播火”、善于發掘課文中蘊藏的美感,通過問題情境的導入,燃起學生求知的圣火,通過自主的思考與學習得出結論,享受發現的快樂。同樣以前文的《春光染綠我們雙腳》一課為例,教師就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來引導學生通過問題來感悟、發現語文美感。①品讀詩句,感悟巨變:“我們走到哪里,哪里便披上綠袍”中的“走”字,蘊涵著作者怎樣的情感?“寂寞多年的荒山”成為今天的“青山碧嶺”后,有哪些詩句或詞語為我們展示了荒山換新顏的美好景象。②拓展訓練,深悟詩情:通過本文的學習,大家對“驀然發現——春光染綠我們雙腳”一句的描述手法有哪些認識呢?可以想起類似描寫春天的詩句嗎?(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文學世界的語言是凝練的,尤其是詩詞,要引導學生感受詩外畫、詩外音、詩外情為我們帶來的詩情畫意,就應當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對文章進行深層次的感悟。如聯系“抖動”“快活”“開心” “再也不怕”等詞語,學生就可以聯想感受到小動物們在萬物復蘇的青山碧嶺中呼朋引伴、無憂無慮幸福生活的場景。通過這種引導學生將文字演化為生動、活潑的畫面,甚至于將荒山等無生命之物賦予人類的感情,能夠更有效地調動起學生的直覺思維,使他們對文章的寫作目的、精髓形成更深的認識。
四、重視語言情境,享受文字美感的感動
小學生尚處于語言工具學習的初級階段,“品味語言”、發現文字美感中的感動對于小學生來講,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更應當聯系生活中的種種細節,培養學生對文本語言的感悟,使其語感實現美化、深化,語言能力得到長足的進步。符合這種培養學生語感的語言情境或隱含語境在教材中有很多,例如《海倫·凱勒》一課,“學會了……學會了……”“她不分晝夜,像一塊干燥的海綿吮吸著知識的甘霖”,其中所反映的堅韌不拔的學習精神;以驚喜的口吻說出的,“她說話的能力和一般人沒什么兩樣了”等語句中所反映的海倫對生活的無比熱愛,等等,都是如此。
詩意課堂情境的營造方法多種多樣,快樂語文、快樂教學的手段也是豐富多彩的。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做教學的有心人,處理好“苦學”與“樂學”間的關系,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鹽城市岡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