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是學習動機和欲望的前提,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則會有效提高教學效果。而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教師結合學生實際情況與學習特點,創設適當的教學情境,不但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還體現了教學學習的本質,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本文從各種情境教學種類的研究出發,對小學數學教學情境的優化進行探討。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很多教師對學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進行了廣泛研究。普遍認為,在教學中創設適當的教學情境,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主動走入數學的知識殿堂,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的綜合能力,對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
一、教學情境的種類
①類比教學情境:這種情境要求教師能充分地整合數學知識,將未知的數學知識與已學過的數學知識進行比較,從而引導學生從已知的知識中,通過對比,了解到未知知識的大概內容。在這種教學情境中,教師要注意進行類比的知識之間的關聯性與可比性。②探究教學情境:小學數學教學常常會出現學生聽懂卻不會做題的情況,其實是學生將聽懂與學會混淆,認為聽懂就是會做題了,其實不然。在學生遇到這種情況時,教師就要創設探究式的教學情境,以學生的參與為主要活動內容,教師進行組織、引導。學生通過主動參與、探究,獨立思考問題,主動發現數學知識與解題技巧。這種方法既能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又能鍛煉學生解決問題的獨立性與創新思維。③應用教學情境:學習數學最重要的目的是將數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小學數學課堂中也可以創設應用教學情境,將數學知識融入到實際生活中,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數學知識,也可以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鍛煉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④實驗教學情境: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計算機普及的速度越來越快,多媒體的引入將課堂數學教學帶到一個新的高度,創設實驗教學情境則離不開計算機技術。在實驗教學情境中,教師準備多種教學用具,將知識分解到對實物的操作、制作等活動中,讓學生在親自動手操作、觀察中,喚起內在的好奇心,完成知識從抽象到具體、從模糊到清晰的過程的過渡,完成學生對知識的消化、理解。
二、優化小學數學教學情境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情境的優化手段比比皆是,教師要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發揮自身的創造性,將知識性、趣味性的材料運用到教學活動中,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
(1)優化目標。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學會釋放學生的天性,將學生的發展作為教學的首位,適于學生發展的教學目標將決定著教學內容、方法的選擇,以及教學效率的提高。所以優化小學數學教學情境,首先要優化教學目標,制定分層目標,達到每個學生都達到發展的目的。在講解蘇教版四年級上冊數學的“除數是整十數(商是一位數)的除法口算和筆算”時,可以創設這樣的情境:“媽媽在超市一共買了50個蘋果,每10個蘋果是一斤,那么媽媽一共買了多少斤呢?”教師提問:用數學算式怎么表示呢?可以用小棒代替蘋果,自己動手擺一擺得出答案。學生對動手操作以及蘋果很感興趣,就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主動探索答案,達到教學目標,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創造性,釋放學生張揚的個性。
(2)優化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方法的引入,為學生創造了一個圖文并茂、聲像俱佳的教學情境,創造了一個多彩、愉悅的課堂氣氛,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在講解“觀察正方體擺成的物體”時,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制作flash動畫,將觀察正方體擺成的物體多方向旋轉,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找出物體是由多少個正方體組成的,能辨認多個同樣大的正方體擺成的不同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所看到的形狀,體會物體與它相應的平面視圖的轉換與聯系,發展形象思維和空間觀念。
(3)優化教學方法。教學方法關系到教學的成敗,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自主探究式教學模式是小學數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可以有效引導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獲得解題技巧,鍛煉創造性思維的途徑。在講解“條形統計圖”時,教師將數據表格提供給學生,講解基本的統計技巧,分組讓學生討論條形統計圖的畫法,同時通過看圖可以提出哪些問題,并且試著解答。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進一步引導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還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數學是一門理論性比較強的學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和教授者,就要努力研究最佳的教學方法,將小學數學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適當地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挖掘學生的潛力,就能有效地引導學生從厭煩數學到被動學習,再到主動學習的過程的轉變,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鍛煉學生對數學的應用能力。同時將數學知識與理論融入其中,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得到共同的發展。
(如皋市經濟開發區戴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