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強調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本,要求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倡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因此,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化學學習興趣尤為重要。中學化學教學是化學教育的啟蒙和基礎階段,怎樣才能大面積地提高化學教學的教學質量呢?關鍵就在于學習興趣的引導。“興趣”是一個古老的話題,古今中外的教育先哲們關于這一課題的見解頗多。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形成和發展,來自于師生雙方共同的努力。在具體的教學實際中,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聯系生活經驗,激發學習興趣
我們的生活多姿多彩,處處都可以找到化學的身影,我們的衣食住行離不開化學,無處不在的自然現象中蘊涵著研究物質及其變化的豐富素材。因此,我們的教學也應該走向社會,貼近生活實際,以此來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化學學習興趣。初三的第一堂化學課我是帶著這些教具進教室的:①從三種不同的食品包裝袋中找到的干燥劑——用于海苔的“生石灰干燥劑”、用于木糖醇的“硅膠干燥劑”、用于月餅的“504雙吸劑”;②兩袋采用不同包裝形式的食品——真空包裝的鹵汁豆腐干、充氣包裝的薯片。看到我攜帶的物品,同學們一臉的驚喜和迷惑,并小聲地議論著。在經過了簡單的講解后,同學們恍然大悟,用渴望的眼神看著我,紛紛說著:“老師快和我們多講講化學吧,化學太吸引人了!”一番師生共同討論后,我告訴學生:“化學是一門非常實用的學科。不僅能夠解決我們的疑惑,使我們增長知識和提高能力,更能讓我們更好地認識身邊的物質,更好地利用身邊的資源,從而造福人類。”我們在實際教學中要時刻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運用真實的生活情景創設教學情境,讓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學的重要性,增強學習的興趣。要讓學生知道:化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學好化學知識可以讓我們生活得更好。
二、利用實驗教學,激發學習興趣
利用豐富多彩的實驗素材,千變萬化的實驗現象,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滿足他們的好奇心,激發其學習興趣,熱愛化學學科。如在講“燃燒”時,做白磷的自燃實驗,教師把白磷溶于二硫化碳中,將一些溶液倒在濾紙上,用鑷子夾住濾紙在空氣中扇動幾下,濾紙就著火;而無此溶液的濾紙就不會自燃。學生對此產生強烈的興趣,要求了解化學變化的原理。此時,教師講解白磷是一種著火點低、易燃的物質,學生知識就掌握得牢固,學習興趣大增。又如“玻棒點火”“氫氣彈爆炸”“鐵變金”等等,一系列直觀性和趣味性強的實驗,都可極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活躍學生思維。
三、采取新領教法,提高學習興趣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作為科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新的化學課程倡導從學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發,發揮學科自身的優勢,將科學探究作為課程改革的突破口,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意識,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因此,在實際教學中,要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主動地體驗探究過程,在知識的形成、聯系、應用過程中養成科學的態度,獲得科學的方法,在“做科學”的探究實踐中逐步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并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化學學習興趣。
化學實驗是進行科學探究的主要方式,有利于啟迪學生的科學思維,揭示化學現象的本質。因此,教學中要廣泛開展小制作、小實驗,并開展自制儀器、自制實驗裝置評比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培養學生關注化學與生活的關系。在學習了二氧化碳氣體的制取以后,我曾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生活中可得的試劑及器具,探究還有什么方法可以制取二氧化碳氣體。在兩天以后的討論課上,學生們紛紛拿出了自己的杰作:六個小組實驗方案各不相同,有的小組還設計了多種方案。實驗的用品五花八門,反應容器有礦泉水瓶、可樂瓶以及各式的玻璃食品罐;導氣管用筆芯、吸管、細軟管代替;橡皮塞的制作最值得稱道:有雕刻過的橡皮、有捏成各種形狀的橡皮泥、還有小木塊加橡皮筋等。在實驗中,一次性注射器、回形針、各種夾子都成了同學們手中的實驗儀器,廚房里的食醋、食用堿,裝修用剩的大理石,還有潔廁凈等都成了同學們實驗用的藥品。他們的實驗櫥,用各種貼紙、彩筆畫裝扮得漂漂亮亮。我敢打賭,這是哪個實驗室都找不到的。
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處在時刻變化中的。每一屆的初三學生在變,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基礎以及對教師教學方式的認同感等都在變化著,真所謂:教無定法,激發學生的化學興趣的相關策略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總之,為了使學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識,教師需要不斷學習,刻苦鉆研,積極探索,努力使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鞏固下來。學生一旦對學習有了濃厚的興趣,其學習成績的提高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鹽城市潘黃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