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出問題
《英語新課程標準》中基礎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真正體現了新課程適應學生全面發展、整體發展的價值取向。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利用各種資源組織教學。隨著英語教學改革的發展,多媒體教學已逐步取代傳統的課堂教學,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教學能為學生創設一個立體的語言環境,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參與,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熱情。然而,由于多媒體教學使諸多信息都以文字、圖片、動畫的形式出現在屏幕上,從而減少了教師的口頭語言表述,若教師在教學中不注重教學語言的合理利用,就會使得學生的注意力只集中到屏幕上,使學生在課堂上走馬觀花、無意注意過多或導致課堂流于形式,因此不利于訓練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和聽力, 而這方面能力恰恰又是學好英語的重要因素。當然,也不意味著傳統課堂教學中的教學語言就能夠達到很好的訓練目的,因為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 差異較大,無論使用何種難易程度的教學語言總會使一部分學生感到難以適應。而如果將多媒體教學與教學語言協調一致,則能夠發揮最好的教學效果,不“傳道”也“授業、解惑”。
二、解決問題
如何把握好教學設計中教學語言與多媒體教學的協調這一尺度,筆者認為應注意兩點。
(1)教師在設計教學的每一階段、每一單元時,都應認真研讀、把握以下參考因素。①《英語新課程標準》。一般來說,新課標體現了教育行政部門對人才培養規格的素質規范。例如《英語新課程標準》對各階段(1 至6 級) 的教學對象、教學目的、教學要求和教學安排提出了具體要求,附有詞匯表、語法結構表和語言技能表。教師對教學的安排應依據新課標來決定用詞量、結構類型以及各種技能訓練的范圍。②教材。教材是實現新課標規定的教學目標的重要保證,一本好的教材具體貫徹了新課標的總目標和教學階段的要求,并使其階段化、層次化。教材是教學設計中教學語言、課件設計具體安排的主要依據。③教師教學用書。它具體安排了每一課時、每一單元的教學目的、重點、難點,是教師設計教學語言和課件最具體的參考因素,因此教師應該認真把握,使之融入到自己的教學語言和文字表述中。
(2)要想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在進行多媒體教學設計時, 應根據不同的教學方法, 使用不同特色的教學語言。下面,以兩種常用的教學方法為例。①“課堂教學法”是一種誘導式教學法,通過各種媒體手段給學生輸入大量直觀的教學信息,啟發學生思考。由于所接受的信息大部分是新的知識,所以使用的頻率較高的教學語言是其中的課堂用語和講授用語。課堂用語這部分語言是增加課堂上的英語氛圍,有助于提高學生聽懂教師用英語授課的能力。這部分語言所用詞匯、句法都比較簡單,不需要文字表述,如需強調,可以放慢語速或進行重復,也可以將個別單詞寫在黑板上。而講授用語則應與文字、圖形、動畫、視頻等多種手段一起,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接受傳遞的教學信息。當講解單詞及其用法或語法知識時,不要一味依賴于電子課件的放映而減少教學語言。根據教學要求,一些內容需要反復強調、反復講解、反復操練。這種實踐必須要借助教師的教學語言來加深學生對認知內容的理解。如:講解單詞時所舉的例句不應一一羅列于屏幕上,應該選擇一些例句用口頭表達的方式進行操練。②“協作學習法”是多媒體教學頗具特色的一種教學方法,多媒體設備具有對話、分組的功能。提倡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協作。“協作學習法”中的教學語言多為師生交流用語和教師反饋用語。師生交流用語也就是師生之間進行對答、討論、交談時的語言,由于有多媒體的幫助, 教師可以采取一對一、一對多等方式就學生協作交流中出現的難題,給予及時指導。根據不同學生的英語水平,其教學語言的語速、用詞量、表達結構等因素的可接受性就較容易掌握了。在進行師生交流時,也可以借助文字、圖像使教師的簡化語碼順利過渡為復雜化語碼,從而做到英語教學語言的循序漸進。教師反饋用語是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課堂操練時對學生的語用行為做出評價的語言。在多媒體教學中,應特別注意對學生表示贊同的反饋用語絕對不能以相同的文字展示代替,一定要在口頭上對學生表示贊揚,以樹立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教師對學生的肯定是最好的鼓勵方式。
三、反思
(1)本人反思。傳統的外語教學將過多的精力放在語音、語言點上,無形之中將學生學習外語的注意力引導至語言知識上,而不是語言能力,其結果必然是“高分低能”。而多媒體教學往往由于制作課件過分追求動畫效果,畫面過于花哨而轉移學生的注意力,在聽說方面得不到好的訓練。因為語言環境在很大程度上能幫助學生理解教師的意圖,刺激學生的聽力,因此我在實際教學方法的設計中,吸取情景教學、啟發式教學、嘗試教學的教學思想,運用不同的具有個人特色的教學語言來進行嘗試、探尋,協調此矛盾。
(2)學生反映。從學生發給我的E-mail中,也可以看到學生對這樣上課的反映還是比較好的,教學效果是較理想的。“我覺得老師避免了以前電教課那種只注重技術操縱,美麗畫面的課件演示的現象,老師清晰、誘導式的語言使我們以前那種一堂課聽下來什么都糊涂的情況一掃而光。”“現在老師能夠用簡單易懂的語言穿插教學過程,使整個教學環節變得流暢、圓潤,不像以前那種太浮躁或太枯燥的課。”“我的英語基礎較差,以前上課這種語言點的練習我總是很害怕,生怕出差錯,受到老師的批。但是,現在老師用一對一的人機交互式練習,鼓勵、啟發的語言讓我有了自信,也讓我似乎在個人的空間中不會很自卑。”
雖然上課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但是還有一些問題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如在教學或學習過程中,由于外界因素的影響,學生會出現焦慮、沮喪、煩躁不安等情況,又由于學生的性格、興趣、情緒等方面都有所差異,那么如何在課堂上用合理的語言來使其得到很好培養和控制呢?
當然,這能不能做到、能不能做好也取決于教師本身的業務水平。所以,我們教師應不斷加強自身的學習、提高,在實踐中去檢測自己的教學理論、教學方法。
(常州市武進區運村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