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類文化史來看,藝術與科學之間早有聯系,早在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就提出了“美與和諧”的思想。美術教師不僅是美的傳授者,也是美的塑造者。因此,美術教師必須重視自己在此進程中的角色,努力學習、鉆研,使自己具有較為全面的文化基礎知識、較好的人文素養和相關的科學知識。美術教育具有藝術和教育的雙領域屬性,既是一門課程,又是一門學科,所以作為美術教師,肩負著傳播科學文化、促進經濟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的責任。所以,自身更要追求創新和發展,注重傳道、授業、解惑,因材施教。尤其是在當前趨勢下,對美術教師的角色定位和美術課程的實施,有必要進一步探索和思考。
一、針對學科特點,尋求教學理念的時代性和教學方法多樣性
在美術教學的過程中,要貫穿藝術觀念和美術術語的學習與應用。在美術鑒賞教學中,應注重創設情境,使學生通過美術學習,加深對文化和歷史的認識,加深對藝術的社會作用的認識,促進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對美術技能的學習,教師應注意對作品鑒賞和作品文化含義的引導。在創作教學中,應創設能激發學生想象力的情境,創作出富有個性和創造性的作品。強調美術學科的人文性質。重視美術與生活、文化及其他學科的聯系,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注重引導學生對美術作品發表個人的獨特見解,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和研究能力。美術課程作為人文學科的核心之一,凝聚著濃濃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情感、價值、道德、智慧等人文特征都蘊于其中。美術課程的人文性要求學生不僅要從美術本體來理解美術,而且應該通過美術逐漸滲入人文意識,豐富人文素養。針對美術學習的特點,倡導多樣化的美術學習方式,如嘗試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實踐等。要引導學生關注知識的組織、歸納與技能訓練,做到理解與練習相結合,同時提倡師生共同構建一個平等、開放、互動的教學氛圍。要加強現代技術手段的運用,教師應盡可能利用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開展美術學習。
二、把握美術課型的基本特征,組織有效教學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意識到堅持美術課型的研究,有助于我們科學地探索和完善教學過程的整體性和系統性,理性地提高教學設計與課程實施的水平。教師應從課堂教學的規范化演變到教師自己的個性化、多樣化,一步一個腳印地進行教學實踐。辯證地認識教與學的方式,不能忽略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我們應辯證地認識和處理傳統的教學方式、學習方式與新課程倡導的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關系。新課程倡導的教學方式重在突破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則重在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其實,各種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的本身并沒有絕對的優劣之分,當兩者由于因材施教相匹配而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學習時,就形成了有效教學。
三、合理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
高中美術課程資源可分為校內美術課程資源、校外美術課程資源、教師資源、信息化資源。首先,利用校內資源,建設校園文化。利用學校圖書館、美術作品展示場所,結合校園社區文化建設,開展美術創作活動,如宣傳欄、節日展演活動的海報設計,校園景觀設計,走廊的壁飾美化,學生的作業展示等。其次,充分利用地方鄉土教材和校本教材,結合當地的人文環境和文化傳統,吸收本地區優秀的美術資源,編寫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教師要收集、整理、匯編成冊,有選擇地引進課堂,作為校本教材,豐富課堂教學資源。第三,進行合理調配,共享美術教師資源。聘請社會上具有美術專業專長,或與此專業相關又具有一定教學經驗的人員來學校兼職,利用跨班、跨年級上大課等形式,不失為課堂教學交流延伸滲透的有效辦法。第四,學校應積極開發信息化課程資源,充分利用網絡和現代化信息技術,建設美術課程的網絡資源,以獲得最新的美術教育資源,開發新的教學內容,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并開展學生之間、教師教學成果和學校之間的交流。
在新課程標準下,作為一名美術教師,除了擁有必要的專業知識,還要有諸如邏輯思維、語言表達等方面的能力。原來擁有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每位教師不僅要“洗腦”,更要“充電”。所以,美術教師在工作之余,不僅要備好課上好課,還要進行大量的藝術實踐活動,從中培養自己的審美素質和創作精神。更重要的是在教學中要構建新的教學理念、和諧的師生關系,幫助學生形成積極豐富的人生態度和情感體驗,使美術教育教學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日臻完善。
(江蘇省濱海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