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欣賞教學活動的基本組織形式主要是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是完成教育陶塑功能、完成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及學生身心素質全面發展的主要途徑。要使教學大綱所制訂的教學計劃得到有效地實施,必須十分重視優化課堂教學。美術欣賞的課堂教學必須改變以教師填鴨式、一言堂的教學模式,應以學生為主體,知識傳授于學生興趣之中,充分激發學生的認知,提高學生的認識美、鑒賞美的能力,使美術欣賞成為一門活潑、輕松、富有魅力的學科,使美術課堂能夠成為學生與老師互動交流的學術環境。通過實踐,我認為美術課堂教學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提高教學質量。
一、重視挖掘情感因素,努力激發學習興趣
羅杰斯指出:“認知和情感總是相伴而生并相互作用的。”教師和學生都是富有情感的,美術作品中蘊藏著大量的情感因素。隨著教學活動的不斷深入,美術不僅是認知信息的傳遞,也在進行情感的交流。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美術作品進行理解的同時充分發掘其中的情感因素,創設濃郁的情感氛圍,給學生以愉悅的情感體驗,更使其獲得情感的熏陶。但是,學生對于中外傳統的、過去的宗教、文化、政治、藝術等缺乏親身體驗和詳細的知識點了解,因此往往對作品主題或內涵不清晰,情感因素把握不準。在美術欣賞教學中運用設置懸念,激起求知欲望,引起認知興趣,提出問題促進學生去積極思考,引起學生探索問題的興趣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二、創設教學情境,誘發學生的主動學習
布魯納說過:“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是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在美術欣賞課堂教學中要根據教學需要及教材和學生的特點,創設合乎實際的教學情境,安排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通過多種途徑主動獲得知識,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教學中要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落到實處。美術教師不僅是傳授者,更應是美術教育的引導者、組織者和管理者。而學生是美術學習的主體,要重視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把學習美術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積極探索,自我發展和提高。當學生對一件作品認識模糊時,當闡明一個理念需多角度、多層次進行時,把問題交給學生,讓他們自由討論,共同交流,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結論。學生通過激烈討論,暢所欲言,深入探討,彼此交流,課堂氣氛活躍,學習興趣濃厚,鍛煉了學生雄辯的口才,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也發展了學生的個性。
三、深化教學,巧妙引導
學習過程本身是一個由易到難、逐步深化的過程,應遵循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的原則。教師要認真分析教材,在較抽象的地方設置一些較為直觀的材料讓學生去感知,幫助學生想象;在疑難處設置問題促使學生去討論、去辨別、去思考,使學生能主動地解決疑難,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中國畫有“豎畫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尺,體百里之迥”之說,吳道子有“一日之跡”。如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卷》,范寬《溪山行旅圖》,畫幅上形象不過是畫家用筆墨勾、皴、點、染出來的形象,可是能使觀賞者感到身臨其境,流連忘返。這些都是建立在欣賞者聯想與想象的基礎上而得來的。因此,教師要充分運用這些特點去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聯想與感受。
四、運用鼓勵性評價,使學生樹立強烈的自信心
教師在教學中不失時機對學生進行積極和適度的鼓勵性評價,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行為。在學習中評價,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美術欣賞是一種藝術再創造活動,因而欣賞者必然帶有主觀色彩。欣賞者的主觀性,首先是表現在藝術愛好的多樣性上。由于人們社會經歷、思想意識、審美意識的差異,欣賞作品時就必然出現不同的偏愛。其次表現在美術欣賞的結果的差異上。欣賞者的思想水平、文化層次對同一件作品會有不同的理解,但是這種差異是大同小異的。所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種現象,在美術欣賞中是經常出現的。因此,教師的評價應以積極鼓勵、正面肯定為主,使學生從中獲得積極的情感;同時要客觀公正、熱情誠懇,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學習熱情。
五、重視歸納,強調拓展
歸納是美術欣賞教學的重要一環,通過歸納小結可以幫助學生將獲得的知識進行整理,使之系統化,從而鞏固學習成果;通過這一環節進行應用性的拓展、延伸,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廣博、更靈活。拓展就是適當融入一些與教學內容密切聯系的、有扎實基礎、能開闊視野、富有時代氣息的內容,使學生在鞏固中拓展,在拓展中進一步鞏固。延伸就是指課堂所學知識向聯系生活的靈活應用上引導,有利于把教學活動與其他學科銜接起來,打破單一的教學格局,形成開放的態勢,啟發學生聯想,形成知識網絡,促使所學知識有效地遷移,引起學生新的學習興趣。
總之,美術欣賞課教法改革是長期的工作。這需要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實踐創新。在這過程中,教師要把教學大綱與教材轉化為具體的教學活動,而教學方法的不斷改進也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對作品的鑒賞能力,使學生在愉快的學習生活中獲取知識,增長才干。
(連云港市海頭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