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學校的“自主學習,有效指導”的教學理念在課堂上的深入進行,我們開始更多地關注教研的作用和效率。下面,結合我校的教研活動談談我對提高生物教研活動有效性的幾點思考。
一、帶著問題教研,教師是主體,使教師愿意參加教研
帶著問題教研,可以說是教研活動的“突破口”。每次教研,都有幾個有針對性的問題在教師之間研討。如任教七年級的老師發現在講授《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一節時,遇到的兩個問題“外界的氣體是怎樣進入肺內的”“肺內的氣體又是怎樣出來的”學生很難理解,如果讓學生記規律又違背我們教學的初衷。在大家共同的研討下,最終得出了一個滿意的方案:課前利用物理壓力差的原理用百事可樂瓶、吸管制作了教具“瓶內導管噴水器”,瓶內容積變大,引起氣體壓力變小,當小于外界大氣壓力時,盆中的水就在外界大氣壓力的作用下,從吸管處被擠壓到可樂瓶中。帶著問題教研,使我們教研組的教師之間已形成合力,在教研組中打破了年級與年級之間的界限,使我們的教研成為了教師愿意參加的有效的研究活動。
二、在新的教學理念下教研,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自主學習,有效指導”思想建立在我校“先學后教,當堂訓練”“自主探究——交流提高——強化訓練”課堂思想基礎之上,是兩種思想的融合和延伸。三個學年以來,我們在新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組織教研活動。在教研活動中,針對重點題目共同研討精心設計“課前知識儲3InHjXg6fGrlrMV3bpJylA==備小卷”。如在復習《基因的顯性和隱性》時,我設計了如下的知識儲備。①請你用以下的填空進行自我檢測:相對性狀有( )和( )之分。在相對性狀的遺傳中,表現為隱形性狀的,其基因組成只有( )(用同一英文字母的大小寫分別表示顯性基因和隱形基因)一種。表現為顯性性狀的,其基因組成有( )或( )兩種。基因組成是Dd的,雖然()控制的性狀不表現,但d并沒有受( )的影響,還會遺傳下去。(怎么樣?是不是都寫對了!如果是,老師恭喜你。如果不是,老師相信你一定會在上課之前把它掌握住。)②用基因圖解描述孟德爾的實驗過程,并講給同桌聽。③禁止近親結婚能有效杜絕遺傳病嗎?為什么?請你舉出幾種常見的遺傳病。
針對這個知識儲備,在教研活動中老師們進行了研討。最后達成了共識: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知識問題化、問題具體化,要注意準備問題的質量。因為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就是學生的發言,問題的提出和解決都比較膚淺,達不到教師認為按目標達成應該達到的水平。經過這樣的教研活動使教師對“自主學習、有效指導”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提高了教師課堂有效指導的能力,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在這樣的教研氛圍中,不但使具體的問題得以解決,而且提高了教師教研的積極性,提高了生物教研活動的有效性。
(唐山市豐南區銀豐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