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中學面對資源相對落后,設施相對陳舊,學校的條件、學生的經驗、地域特點的限制,學生在美術表現能力方面,與城里的孩子有一定的差距,如何才能順應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呢?美術教師如何走進美術新課程?如何在觀念更新、知識更新和教學法實踐中貫徹實施新課程,走符合新課程特點的美術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培養學生的興趣特長?如何針對鄉村特點,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美術資源,開展有特色的美術教學模式?這些問題的解決,將有助于提升農村中學美術教學的活力,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美術活動中來,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增強對大自然、人類社會的熱愛及責任感。
一、導入方法新鮮多變
如游戲導入,猜謎導入,設置懸念,利用多媒體動畫導入,可以讓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之中,自然進入新課。這樣既開發學生智力,又加深學生對所畫物體的印象,將收到課伊始趣亦生的效果。還可以對范畫或臨摹對象進行欣賞、評價,使學生充分感知作品的構圖、造型,產生美的向往,激發強烈的作畫欲望,在此基礎上導入新課,水到渠成。
二、加強農村中學美術課的教學
美術課并不是為了培養出幾個畫家或美術家,而是想讓農村的孩子接受美的教育,享受美的熏陶,實現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宗白華說:“美感的動機,起于同感。我們讀一首詩,如不能設身處地,直感那詩中的境界,則不能了解那首詩的美。”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知識,而是要將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美術創作若沒有個性表現,就等于沒有藝術。美術活動是一個集觀察、思維、情感和意志為一體的綜合表現活動,富有強烈的個性色彩。所以教師絕不能用模式去約束學生的情感表達和個性表現,而應注意了解學生的思想和要求,保護和尊重學生的興趣和想法,耐心指導他們渡過難關。教師的鼓勵性行為就像是一根點燃希望的火柴,對學生充分發揮自身潛在的創造力有很大的作用。分數是無聲的語言表達,給學生一個較高的分數、或寫一二句簡單評語“真棒”“構圖準確”“大有進步”諸如此類,都能使學生增加繪畫的信心和熱情。
我們的學生不是美術專業的學生,過多的美術專業術語只能讓學生“敬而遠之”,只有個性教育才能讓每個學生的潛能挖掘得更充分,在各方面發展得更全面。要高度重視對美術作品的鑒賞,并將作品放在一種人文背景中加以理解,努力從作品中挖掘人文內涵。在教學中,我從來不隨意扼殺學生作品里所體現的與眾不同的東西,因為美術不同于某道數學題只能有一個答案,美術作品的美具有多樣性,需要從不同的視覺角度去欣賞和評判,否則條條框框太多會限制學生的創作思路,使學生的作品顯得千篇一律,缺乏個性與活力。所以,不管學生的作品顯得夸張還是平淡,細膩還是粗獷,熱情還是寧靜,奔放還是含蓄,它都是有其內在的含義,是學生思維創造性的結晶,是學生心靈的反映。作業評價時我注意多講優點,多肯定學生具有創造性的一面,激發學生創造、表現美的欲望。這樣做,同學們自然會變得更大膽、更充分、更主動地用自己的繪畫語言與外界交流,這樣才會給學生的藝術表現提供一個有利的條件。
三、利用農村的美術教學資源
由于客觀地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