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要求教師既要培養學生對語文基礎知識的積累和運用能力,更要注重對學生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教師是處于課堂的主導地位,而學生處于主體地位,課堂上唱主角的應該是學生。在語文學習活動中,學生不是被動的、消極的等待被灌輸的鴨子,而是一群鮮活而有思考、有個性的生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經驗、生命體驗與精神世界,允許并鼓勵他們創造性地理解作品、表達思想和情感,引導他們發現問題并鼓勵他們自主探究。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追求學生發展的個性化,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人文性;情感體驗;創新
語文負載著傳承祖國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務,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極其輝煌的人文精神,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交融。“語文課堂區別于其他課堂的最大特殊性就在于親近生命,充滿生命的趣味。學生應形成對文化自覺地反思、批判、重構,對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審視及重估,對生命意義的挖掘與追問,對社會價值的勇敢擔當。”然而舊的課堂模式當中,學生很少有自己的觀點,或者是不敢表達自己的見解,許多教師在教學中往往越俎代庖代替學生質疑、思考或代替作者言論,上一堂語文課就像是演一場“樣板戲”,而語文老師就是那“全知全能”的主角——這不是語文教師應扮演的角色。我以為,新課標下的語文老師應該是一位睿智的“導演”。
一、語文教學不能忽略“人文性”,要注重學生情感體驗
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規定:“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因此,我們既要培養學生對語文基礎知識的積累和運用能力,更要注重對學生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課程標準》要求在學生語言能力發展的同時,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提高文化品味、審美情趣。在閱讀中,要求學生不僅做到文通字順,而且通過閱讀作品,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命運,關心作品中的人物命運和喜怒哀樂,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從本質上說,語文課程知識不是‘自然科學’而是凸顯個性、隱喻性世界與價值多元性的‘人文科學’。它是一個個獨特的個性世界,是對人生意義的體驗、思考與表達。”
二、語文課堂不能教師“一言堂”,要放手讓學生唱“主角”
《課程標準》還強調,在語文學習活動中,教師、學生、文本之間是一種互動、平等的對話關系。應提倡勇于質疑、敢于問難、樂于合作、主動探究的學習風氣,使語文課堂充滿民主、寬容、和諧的氣氛。作為語文教師,要真正讓學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必須努力轉變角色定位,充分發揮自身教學的創造性。談到這里,我想起曾經讀過的榮維東老師的一篇文章,頗有感慨。文章中提到國外的一種“主動閱讀策略”,提倡學生“做一個主動閱讀者吧!去和文本主動交流對話,你就會融入其中,不要做消極的閱讀者!”“把故事中的人物、場景和事件與你自己的生活聯系起來思考。問你自己:若在我的生活中這個主要人物會如何做?若我處在這個人物的場景下,我會如何做?我何時與這個人物有了同感?小說喚起了我生活中的哪些東西?”人類沒有想象,如同鳥兒失去了翅膀。“有一種愛叫做放手”,要相信學生,在閱讀文本時還給學生一片暢想的天空!
三、問題的答案不能“標準”,要倡導創新思維
教材是語文知識的載體,學生是獲取語文知識的主體。教師的任務是如何讓學生走進文本,解決學生與文本交流時出現的障礙,引導學生更好地去理解文本,從文本中獲取知識。我們不能把我們自己對文本的認識強加給學生,要能夠承認學生對文本理解的差異性。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雪融化以后是什么”諸如此類的文章或故事我們都熟悉,給我們的啟示也是深刻的。總之,教師要當個出色的“導演”,就是不要越權代替學生思考或代替作者言論。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教者不能扼殺學生的獨到看法,只要是言之成理的都應該得到肯定。
這就要求教師要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提倡獨立思考、自主合作,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追求學生發展的個性化,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大膽充分地說出他們的思考、感悟和疑惑,問題讓他們去提、去議,結論讓他們去辯、去得。只有這樣,學生才會享受到學習的樂趣,獲得成功的喜悅。
參考文獻:
[1]甘玲瓏.讓語文教育實現對生命的成全[J].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