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的重點之一是閱讀教學,讓學生真正愛上語文也是在閱讀品味課上。那么,如何上好語文閱讀課呢?這就要品味語言,試試“四字真經”。
一、準點切入——將全文調動,教活文本
我認為,要將文本講好,首先要選擇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只要這一點選對了,就不會將課文講得亂七八糟。怎樣“準點切入”呢?引用方智范專家的話“要目中有人,目中有文”,即根據學生和文本的具體情況來定。例如:《煙臺的海》品味語言的切入點可以選在文章的結尾:“煙臺的海是一幅畫,是一道廣闊的背景,是一座壯麗的舞臺。世世代代的煙臺人在這里上演著威武雄壯的話劇。”作者把煙臺的海說成是“畫”,是“廣闊的背景”,是“壯麗的舞臺”,你是怎樣理解的?讓學生找出文章里的文字談一談,并從文章中找出證據來。在學生充分自讀課文的基礎上,可以先分組討論,然后全班交流。說是一幅畫,是因為它像畫一樣美麗多姿;說是廣闊的背景,是因為它是煙臺人物質生活的依托;說是壯麗的舞臺,是因為它為煙臺人的生存、發展、創造提供了巨大的空間。教師再相機指導、品味,全文的感情基調就呈現出來,文本也就活了。
二、串串連連——用語言品味串聯起全篇
有些文章,是可以找出幾句類似的重點語句的。這樣的文章,就可以用“串串連連”的方法來品味語言,即用這些類似的語句串起整個語文課堂。拿《斑羚飛渡》來說吧,可以串起全文的線就可以選在彩虹上,三次出現彩虹的情況、描寫、含義,都可以拿來比較品味,然后將彩虹的品味延伸開來,進入對斑羚描寫的品味。例如,最后一次彩虹描寫就可以這樣引導品味:“只見它邁著堅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絢麗的彩虹。彎彎的彩虹一頭連著傷心崖,一頭連著對岸的山峰,像一座美麗的橋。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燦爛中。”文字中的彩虹是怎樣描寫的?它有著怎樣的含義?在學生體會了彩虹的含義后,就直接追問:“文末的燦爛指的僅僅是彩虹嗎?還有什么?”用這樣的追問,引導學生將思維從彩虹轉移到探究鐮刀頭羊的自我犧牲精神之美。“找一找前文中對于鐮刀頭羊的描寫,根據文中的描寫贊一贊這‘燦爛’的精神。”如此,用對彩虹描寫的品味,串起對文本的解讀,直至對文本要透露的精神層面問題的探究。
三、添改漏換——偷梁換柱的語言品味法
教會學生品味語言,其實也可以“耍”一些手段的(不敢談計謀了,上一次作業我差點榮獲最佳陰謀獎了)。在我們準備教學生品味的語句上添一點、漏一點、改一點、換一點,也可以達到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的目的。而且,我們添改漏換不一定是一個字,一個詞語,也可以是一個標點,一個稱謂。有的時候,我們可以故意犯錯、假裝糊涂。總之,要讓你的品味語言的引導表面看來風平浪靜,而在學生內心要讓他波濤洶涌——這是我所追求的境界。例如教學《一本男孩子必讀的書》時,我們可以學習一下這樣的做法:板書故意出錯,把那題目就寫成“一本男孩子讀的書”,學生就會很快地、很得意地笑話我了——看,老師也出錯;沒關系,讓他們樂和一下,裝作若無其事再問:“不就落了一個字嘛,我覺得和課本上的題目差不多”。這時,學生就不干了,怎么能差不多,差多了。好,那就讓大家說說差在哪里。七嘴八舌,一個題目的品味就出來了,學生也懂得了語言的精妙,懂得了寫作需要推敲。另外,像“法布爾難過極了,眼淚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愛的小寶貝放進了垃圾堆”中,把“放”換成“扔”,體會“放”字表現出的法布爾對昆蟲的喜愛和難舍;“這么多天了,藏胞還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漏掉“還”字,就不能更好地表現朱總司令的著急和對藏胞的關心。這些都值得我們用“添改漏換”的方法引導學生多琢磨、多品味。
四、朗讀吟悟——必不可少的品味方法
這是品味語言的“壓軸大法”。我認為,沒有任何一篇文章可以用分析代替朗讀的。如果我們的語文課堂除了分析還是分析,語文課堂將失去它的活力。仔細想想我的課堂,只要有朗讀的聲音在,有朗讀的指導在,一定有學生的興致在。記得剛參加工作的時候,從雜志上認識了韓軍老師的“吟悟法”,至今記憶猶新。結合我自己的教學實踐,我想可以用這樣的步驟來朗讀吟悟,指導學生品味語言。①初讀,你讀出了什么?②你是從哪些詞語(那幾句話)讀出這樣的感覺的?③你認為應該用怎樣的語氣(語速)來讀這關鍵的詞語(語句)?為什么你要這樣讀?讀給同學們聽。④大家評論一下,這樣讀可以嗎?你覺得怎么處理這段朗讀會更好?⑤老師也想讀一讀(示范讀要抓住時機)。特別是在學生說“為什么這樣處理朗讀”的時候,老師要抓住時機,讓學生談出自己的意見和理解。這個談論的過程,其實就是師生一起解讀文本、品味語言的過程。學生能說出自己“為什么這樣朗讀”的原因,也就是理解了文本和語言,也就實現了對語言的品味。
當然,品味語言的方法還有很多種,例如“融入三維”“味道傳遞”“分析比較”……還是那句話,方法多多,種種可用,只要用心,法法貫通!
(膠州市李哥莊教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