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恩圖報”是一種樸素而又美好的情感,然而近日媒體的一則報道,讓人感到這種情感在部分大學生心中缺失了。6名大學生因冒險登野山被困在延慶縣境內某山上,經消防隊員11小時救援,終于獲救。但是,令當地村民和救援人員不悅的是,獲救后,村民為大學生們準備了飯菜,他們卻遲遲不吃,一再要求盡快離開此地;面對因參與救援過于疲勞而趴在餐桌上休息的消防隊員,學生并未表示關切與感謝;而當相關部門出于工作需要,請學生寫下姓名、學校等信息時,有人卻留了假信息,據說是擔心事情傳到學校后影響自己保研。
大學生如此“不懂事”,并非偶發事件。每年招聘時節,不少用人單位反映,大學生求職簡歷“注水”現象普遍,將班級干部“自我提拔”為校學生會干部,將社會實踐實習經歷盡量美化夸大。一些用人單位表示,相比學業成績、外語水平、社會活動能力等,單位在招聘時更看重大學生的品行。凡此種種,給教育工作者提了個醒兒:大學教育不僅要重視學生的學業教育和科研能力培養,更要重視品德教育。
時下大學校園里大多為80末90后學子。有關調研顯示,大學生們普遍成才意識強、競爭意識強,他們關注個人發展,也切實感受到就業壓力。在價值觀問題上,大學生高度認同勤勞、奉獻、誠信、孝順這些優良品行,但有時卻沒能做到知行統一。
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約26%,大學生仍是整個社會中代表較高文化學歷、知識素養的群體,在推動國家與社會進步中承擔重任,社會理應在道德修養層面為他們設置較高“標尺”。北大教授張維迎在一次新生開學典禮上寄語學生:你們不僅要學習做事的知識和技能,而且要學會做人的道德修養;不僅要知書,而且要達理。
思想道德教育不能“立竿見影”,但始終是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身處這樣一個信息技術發達、資訊傳遞快捷、多樣觀點交織、多元文化碰撞的時代,大學生德育工作面臨不小的挑戰。要育好人,關鍵在于打造一流師資,提升教師道德水平和育人本領。同時,大學生德育工作還要提高有效性和針對性,教師應以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在學生個人發展與為國家社會作貢獻之間找到結合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