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學科是一門新興的學科,教學模式有獨特性。若能結合教材運用恰當的方法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術》在教材編寫過程中貫徹“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方針,把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能力作為教育的根本目標,通過學生自己的自主學習、主動探索、積極思考、動手實驗等活動來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我校教師主要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以設計、分析、完成、評價任務為主線,通過設計一系列任務完成教學目標,教學效果明顯。
一、什么是“任務驅動”
“任務驅動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所謂“任務驅動”就是在學習信息技術的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緊緊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活動中心,在強烈的問題動機的驅動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主動應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的學習,并在完成既定任務的同時,引導學生產生一種學習實踐活動。它要求“任務”的目標性和教學情境的創建,使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在探索中學習。簡言之,“任務驅動”教學法可以概括為: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確定任務是核心,怎樣驅動是關鍵,信息素養是目的。
二、怎樣設計“任務驅動”式教學
1. 任務設計
“任務”設計要有明確的目標要求,教師要在學習總體目標的框架上,把總目標細分成一個個的小目標,并把每一個學習模塊的內容細化為一個個容易掌握的“任務”,通過這些小的“任務”來體現總的學習目標。比如上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的《初中信息技術》七年級下(B)版第十課“今天我當家——數據處理”一課,將數據處理這個總的任務細化為多個不同的小任務,任務一:用算式法求牛奶和面包的總價格。任務二:自主學習,求總價的最大值。任務三:解決消費是否合理問題,自主學習并結合教師講解處理好本課的較難任務——if函數的運用。同時,設計“任務”時,必須考慮到學生現有的知識結構和能力水平,還要注意學生特點、知識接受能力的差異。
2. 任務分析
教師給出任務后,學生一般都想躍躍欲試,展示身手,教師此時就需要與學生一起討論、分析任務,提出完成任務需要做哪些事情,需要解決哪些問題。比如制作一個多媒體作品有哪些步驟;每個步驟的主要任務是什么;需要哪方面的素材;這些素材應該到什么地方獲取等。這些問題可以由學生在教師引導下提出來,也可以根據實際由教師主動提出,本著先粗后細,逐步求精的方法。對于一些任務,需要學生一步一步發現和提出,教師要加強引導,適當地演示操作,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3. 任務展示、完成及評價
學生或者小組完成任務后可將思路、方案、方法、最終作品及獲得的知識、技能、經驗與體會等總結匯報給大家。教師要作出點評。課堂評價是對學生能力的客觀評價,應該既符合社會的要求,又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要特別注意,不僅要指出學生的優點,也要看到學生的弱點,這樣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學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評價還可以通過小組討論來完成,開拓學生思路,讓大家在交流中相互啟發,體驗成功的快樂,培養大家團結協作的精神。
三、“任務驅動”應注意幾個問題
1. 科學合理地設計任務,避免教學目標片面化
任務設計要有明確的目標,要在學習總體目標的框架下,分散細化目標。不能將任務驅動法僅僅當做一種純技能訓練的教學方法,忽視利用它來培養學生其他方面的信息素養。信息素養的培養是一個整體的過程,任務的完成不僅是技術上的操練,還伴隨著對技術方法和學習方法的掌握,以及信息文化的感受和內化。
2. 任務驅動限制學生思考
教師充滿熱情,在學生需要幫助時,總是愿意為學生解答完成任務過程中遇到的任何問題,而且講深講透,不留給學生思考的余地。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應當給予的是適時指導,全面評價。這樣才能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挑戰困難的意志和創新實踐的精神。
3. 作好總結反思
教后及時反思有利于我們總結經驗和彌補教學過程中的失誤,從而提高我們教學水平。
任務驅動教學法繼承了傳統教學方法的很多優點,充分吸收了溫故而知新、因材施教、學以致用等傳統教育教學思想,相當適合于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當然教無定法,任務驅動作為信息技術教育中的一種教學方法,也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改進提高,更好地發揮該法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作用。
(瓦房店市第十六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