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時代的特點、要求和現代職高生的心理特征,本文從高職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必要性出發,根據數學特點和要求,對職高數學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進行一些初步的探討。
關鍵詞:數學教學;德育;滲透
德育是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社會有用人才的關鍵,是學校全面發展教育的一項重要工作。有的人認為現在學生的就業壓力太大,文化基礎課的教學時間安排還很緊張,哪有時間搞說教,要想說教那也是班主任的事,是教導人員的專職,是文科教師的手頭小事。而數學是一門高度抽象概括的自然科學,晦澀難懂,不適合說教,所以職高數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既沒必要也不可行。實際上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大處以德治國是根本,小處以德治校就是我們的指南針,從古至今,它不分學科,不分你我。對此,作為職高數學教師也有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應該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滲透德育。職高數學作為一門主要的基礎學科,有它獨特的風格,結合學科本身的教學特點,運用恰當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德育,不但不會影響數學教學,而且還能幫助學生提高數學學習興趣,體驗數學的魅力所帶來的愉悅。
一、教師在德育教學時所用的策論性與可行性
在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一定的策略性與可行性表現在:數學課時多(較其他文化基礎課比),師生接觸多,遵循學生發展的客觀規律,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及知識能力水平,循序漸進,潛移默化,平時點滴積累,日深月久,就可水滴石穿,水到渠成,達到德育、智育的雙重教育目的。德育并不需要轟轟烈烈的形式,龐大復雜的內容,數學教學正好是最踏實最嚴謹的,也是最完美的,而且具有挑戰,有利于培養學生嚴謹的作風和創新精神。培養學生的正確價值觀、審美觀,都可從數學教學入手,可培養學生堅強的自信心、成就感。實際上這也是學生自我培養頑強意志的過程。這就需要數學教師長期的“滲”與“透”。
教書就要育人,不是我們沒有時間,沒有地點,沒有機會,而是你的頭腦中到底有沒有這種意識,這種觀念,我們只要在教學中豐富靈活的穿插,既講授了知識,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讓學生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這就是數學的魅力。
二、根據職高數學課程的要求,充分挖掘數學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學習是為了應用,教師教書育人是為社會培養有用人才。人才不僅具有高超的知識,嫻熟的技能,還要有良好的思想品質,健康的心理素質,這樣才能被社會所認可,被社會所接納,成為社會的可用之才,這也是我們工作的重點和目標。
數學課程的培養目標充分體現時代要求。這些素材我們不用東拼西找,職高數學教材的例題、習題、注釋中,有不少適合進行德育且有說服力的數學材料。因此我們可將數學教材作為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思想品德教育為一體的綜合性載體,深入挖掘其中的精神品質素養教育的因素,在教學過程中深入淺出,注意滲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數學教材中,德育內容并不是明確提出的,這就需要教師認真鉆研教材,充分挖掘其潛在的德育因素,教師在德育教學時要注意途徑的多樣性。我給學生講授二項式系數的性質時,先告訴學生,我國南宋時期數學家楊輝在他1261年所著的《詳解九章算法》一書中就已經記載了著名的“賈憲”三角(后世人也稱楊輝三角),這是世界上最早給出展開式中各項系數的排列,老先生的成就比歐洲最早發現這個表的法國數學家帕斯卡要早400多年,多么了不起;講立體幾何中的等體積應用時告訴學生,我國南北朝杰出的數學家祖沖之的兒子在實踐的基礎上總結出著名的“等積原理”。一千一百多年后的17世紀意大利數學家卡發雷利在他的名著《連續不可分幾何》中才提出這個公理。一家父子,兩代數學史上的英雄。我國古代數學的成就是非常值得中華民族自豪的。古人能在學術、生活條件極低的情況下取得輝煌的成就,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何樂而不為呢!
三、利用創設情景滲透德育
在數學教學中,創設情境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每一個學生都參與教學過程。講述《橢圓及其標準方程》之前,我先給學生講述“2008年9月25號晚上9點10分,我國‘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它的運行軌道是橢圓,地心即為橢圓軌道的焦點。既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又激勵了他們民族熱情。這也體現了數學的應用性、廣泛性,并沒有脫離現實生活,講概率中的五局三勝時,我告訴學生當年女排姑娘的五連冠,那是用青春和熱血拼出的輝煌戰績,增強學生的信心和勇氣。生活中的“栗子”到處都是,就看你怎么讓學生“吃得香噴噴,甜滋滋”。
四、利用多媒體技術滲透德育
多媒體走進課堂,最大限度地發揮了課程潛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也是我們做思想教育的大好時機。例如,在上橢圓這一節時,為了學生能更好地了解橢圓的形成過程及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可以利用FLASH設計制作關于“神舟”六號從發射到升空,然后繞地球飛行的動畫片,并配上相關的解說詞。這一過程要分組學習,一組共同操作設計,這一過程,任何的言語都是多余的。通過學習,增強了學生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培養了同學間的團結協作精神。可見數學教學中的德育更有感召力。
五、充分發揮教師的人格魅力,做到言傳身教
德育過程不是空洞的長篇大論,不是高強度的集中訓練過程,它是情感陶冶和潛移默化的長期過程。教師自身的形象和教師體現出來的一種精神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師的板書設計、語言的表達、教師的儀表等都可以無形中給學生美的感染,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教學不僅是教書,更是一門藝術。數學的魅力從教師本身的言傳身教中得到體現。
總之,職高數學是集科學性、知識性、思想性于一體的學科,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針對性地滲透德育,只有這樣,學校的德育工作才能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數學教師要把數學教學這門藝術充分展示出來,更好地體現數學的魅力。
(江蘇城市職業學院張家港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