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說的就是群體合作智慧和力量的巨大。與人共同生活、工作是未來社會必須具備的能力,而現在的學生幾乎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寵愛有加,他們往往以自我為中心,缺乏與人合作和交流的經歷和經驗。于是,我們想出了分組學習,希望合作能力能有所改觀。縱觀現狀,不少小組學習名存實亡,效率低下。究其原因,就是分組不合理。那么,究竟該如何分組?
一、根據學生特點進行編組
首先,編組要考慮學生的知識基礎和動手能力差異。將好、中、差學生合理安排在一組,讓差生、中等生都有學習的榜樣,有合作、討論、交流的伙伴。防止差生開小差,說閑話,使小組活動流于形式。
其次,編組要考慮到學生的性別差異。男女生搭配要協調,避免同性別孩子在一起耍鬧,影響小組學習。
第三,編組還要考慮學生的個性特色。讓有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書寫能力的孩子搭配開,這樣確保各組的人力均衡。
另外,每組人數應控制在4~6人,這樣既有利于學生充分討論、交流,也便于教師監控指導。
二、根據教學內容進行分工
分組學習既有利于提高每組的整體水平,也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由于每一堂課教學內容的不同,也導致每一組成員分工的不同。每一組必須由一名組織、學習、協調能力強的孩子任組長。組長是小組的靈魂,他要負責每一節課知識信息的收集,任務的協調和分配等。
如教學“統計的初步認識”時,我課前布置預習的要求:每一小組以組為單位,收集有關數據,課堂上用同學們自己收集的數據學習制作統計表。于是乎,課堂上的資料展示真讓人大開眼界:有各種車輛的時速,有居民月用電費、水費,有居民家庭年收入,有家庭一個月的開支、收入,有一個班級學生的身高、體重、年齡等。這些離不開組長的睿智和合理安排,豐富的資料無不顯現出學生積極地參與學習,主動合作尋求發展的學習積極性。讓整堂課充滿生動的氣息,不同層次的學生探索能力都得到了相應提高,思維得到和諧的發展。
三、根據課堂實況進行點撥
分組學習由于把學生按一定人數分成了小組,因此,老師的課堂駕馭能力要強,否則課堂上的秩序會一團糟,這樣不僅不利于課堂教學,也不利于學生探究能力的提高。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在恰當的時機適時點撥。
老師的點撥要恰到好處,畢竟分組學習是學生的個體行為,需要學生自己探究、摸索。當學生對某一知識苦思冥想而不得其解時,教師的適時點撥會起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妙用。
如教學“線段的認識”這一內容時,由于二年級學生年齡小,動手能力差,當學生學習了解概念后,課本有這樣一道習題,“讓學生拿出一張正方形的紙,折出線段”,很多學生就被難住了,拿出紙不知該怎么辦,于是我稍作提示:每一組的同學可把你折出的線段比一比長短、粗細、方向等,這樣一說學生的思維就活躍起來了,再讓每一組來匯報學習成果時,同學們的發言就十分精彩了。有的組發現了線段有長短之分;有的組發現線段有粗細之分;有的組發現線段的方向不同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下子就達到了高潮,小組合作的意識也得到進一步加強。
科學分組是小組合作學習的基礎,不僅可以有效地學習小學數學知識,掌握學習數學的技能;學會小組合作學習更是將來融入社會與他人合作的范例。重視小組合作學習及其效果,積極訓練和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互動能力,將對學生的個性發展、能力培養、習慣養成,乃至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起到積極的作用。
(淮安市楚州區城東鄉張巷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