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術新課標在教學建議的第一條中就明確提出:美術教學應注重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那么如何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本文通過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審美情感能力、審美想象力、審美創造力和審美方法幾方面對這個問題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審美能力;審美感知力;審美情感;審美想象;審美創造;審美方法
美術課程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務是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新課標教學建議的第一條中明確提出,美術教學應注重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審美能力,是對藝術作品進行審美判斷和評價的能力。它是通過與優秀的藝術作品不斷接觸而培養出來的,它融會了感知、情感、想象、創造等多種因素。那么,如何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呢?我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在欣賞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美術欣賞是美術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整體美術素養,有助于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所以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首先要教學生學會欣賞。正如馬克思所說:“如果你想得到藝術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學生在對藝術作品的賞析中,逐漸提高了藝術形式的審美感受能力。要培養這種審美感知力,除了利用作品讓學生產生的直觀感受外,還離不開理性知識的指導。只有在欣賞中把感性經驗與理性經驗相結合,才能知道什么是美,它為什么美。
二、注重審美情感能力的培養
梁啟超曾說過:“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藝術。音樂、美術、文學這三件法寶把情感秘密的鑰匙都把握住了。”美術是一門視覺藝術,美術形象是完全直觀、明晰的,是可以直接為欣賞者的視覺感受和審美心理把握的藝術形象,所以我們要以一種審美的眼光來看待藝術品和自然。而要用審美的眼光看待自然和藝術品,必須要有情感的投入,因為情感性是美術的一個基本品質。只有當學生對所感知的“美”有深刻的情感體驗時,才會產生美的共鳴。審美主體(學生)與審美對象融為一體,審美主體的想象力就會得到自由發揮和升華。但由于學生的審美體驗呈現多元化,所以我們應該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觀點,不同的理解,否則,就會泯滅學生的審美情感和想象力,只能使學生的審美能力越來越低。
三、注重審美想象力的培養
對于美術作品來說,想象是理解的翅膀。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以啟發代替說教,以循循善誘的方式,導發他們的想象力的才華。要培養學生的審美想象力,我們首先要運用多種教學手段為其營造情境。豐子愷先生說過,“想象是繪畫上極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東西,可用想象使它變形;無形的東西,也可以用想象使它有形。”總之,借助音樂和文學營造的情境效果運用到美術教學中,使學生從具體的繪畫語匯和類型出發,通過想象,使那些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形象鮮活起來,使他們對審美對象的把握與再造十分具體和真實。
四、注重審美創造力的培養
美術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感受美和鑒賞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審美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形象思維能力,學以致用,以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去從事改造生活的實踐。孩子們充滿幻想,我們應因勢利導,將他們豐富的想象力轉化為審美創造力。這種藝術的審美創造活動,以他們逐漸形成的想象力為前提,又以在美術課中逐漸學的技能技巧為必要途徑,讓學生應用所學的剪、拼、撕、貼等制作方法,運用有關線條、色彩、比例、構圖、透視、解剖、質感、肌理等造型手段和對事物的觀察分析能力,在老師的指導下變無形的想象為可視的圖形,就能夠創造出具有一定審美價值的美術作品來。
五、注重審美方法的靈活運用
在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過程中,我十分注意比較方法的運用。例如,求同比較和求異比較。求同比較是將不同作品通過比較分析找出其相同的地方,以達到理解、再創作的目的。求異比較是指對相關的藝術作品進行比較,找出不同的地方,以便對作品進行更深入的理解、觀察和剖析。其中在求同比較的基礎上對作品進行求異比較,其教學效果更為明顯。
當然,在進行比較時,要注意作品之間有無可比性、比較價值的大小,比較方法的多樣化問題。要作有明確目的比較,不作牽強附會的比較,教師不應以簡單講解來取代學生的比較體驗過程。
在教學中,應當遵循審美規律,多給學生感悟藝術作品的機會,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把審美能力的培養,貫穿美術教學的始終,使審美教育成為美術教育的一條主線。
參考文獻:
[1]吳樂年.高中美術課程標準教師讀本[M].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許昌縣教師進修學校)